汕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0年,汕尾乡村振兴40版图这样画 [复制链接]

1#

继、年取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粤东片区第一名的不俗成绩后,年,汕尾在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中收获颇丰:陆河共光村荣获“广东十大美丽乡村”,陆丰下埔村荣获“广东文化旅游名村,市城区晨洲村荣获“广东特色产业名村”,海丰县湾区红色文化体验示范带荣获“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陆河共光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个美丽乡村、一条条精品示范带、一片片诗意田园,正成为让村里人住得舒服、城里人心向往之的乡土,擘画出汕尾乡村振兴4.0版的崭新画卷。

特色产业催生美丽经济

晨洲村大力发展渔业生态旅游,推动养蚝“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实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8万元;海城镇莲花村盘活当地绿茶种植资源,推动绿茶生态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取得良好效益;下埔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实现全村农户人均年增收元;共光村打造梅园生态休闲旅游核心区,发展青梅加工产业,带动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

陆丰下埔村美丽乡村建设,农民致富是落脚点。今年以来,汕尾聚焦富民兴村产业,通过打造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与精细农业、发展农村电商服务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个;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个,获得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建有10个淘宝镇、4个淘宝村;创建8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已建成美丽宜居村67个、3A级景区村庄7个、精美特色村19个,开办民宿36家、农家乐85家。

海丰县“湾区生态康养体验景观示范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汕尾坚持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串珠成链、聚点成面,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海丰县“湾区生态康养体验景观示范带”为例,该示范带以“生态康养”为核心,以乡村旅游、禅茶体验、森林康养为特色,建成观茶“鸟巢”、林荫栈道、茶艺体验街、古树公园、礼佛观景台等26处景点,在今年国庆中秋8天长假期间吸引游客约15万人次。

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按照以往的习俗,白事大操大办五六天是常有的事,一般都要摆上四五十桌,菜品也不能掉面子,有的甚至会端上鲍鱼、松茸、鱼翅等名贵菜品,一桌花费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不但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还给村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村民甚至要借钱办丧事。”陆丰市博美镇蛟溪村*支部书记陈春阳说。

如今,蛟溪村大力推行“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由*员干部率先垂范,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入户宣传,全村户户主全部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文明节约蔚然成风。

汕尾开展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演在市城区,捷胜镇南门外村取周氏宗祠濂溪文化、儒家文化精髓,结合捷胜民俗打造新时代文化祠堂;金町村建设“长者饭堂”,解决村里留守老人“做饭难”的问题,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东涌镇开展星级文明户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以身边典范引领文明新风尚……

汕尾市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善美讲坛举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倡树文明新风”微宣讲培训这些只是汕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的几个缩影。今年以来,汕尾从健全落实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道德红黑榜、持续开展综合治理行动、深化移风易俗阵地建设、突出*员干部示范引领、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坚持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掀起一股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的高潮,实现村容村貌“外在美”和文明乡风“内在美”并存。

农村综合改革激发振兴活力

3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新一轮的改革推动迫在眉睫,对汕尾而言,发展短板在农村,发展潜力也在农村。

今年以来,汕尾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融合发展,重点围绕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生、地要怎么改”等核心问题,盘活农村“三资”,以“5+2”农村综合改革全面突围“三农”工作。

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万亩油占米生产基地在农村“三块地”改革春风下,今年,汕尾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亩,累计流转面积亩,流转率46.84%,超出全省流转率8.2个百分点,预计年底全市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将达48%。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汕尾已完成对年度、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底数,并清理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展也十分顺利。截至11月底,全市拆旧复垦立项项目35个,面积共亩;垦造水田任务亩,已立项14个,预计新增水田面积亩。

农村金融改革将金融“甘霖”洒向农田。汕尾强化金融产品创新,适应“三农”金融新需求,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万元,带动户贫困户就业。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陈仕凯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