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汕尾海丰春光明媚,草木葱茏。蜿蜒于海城镇东部的龙津河闪烁着粼粼波光,将沿河而建的一处处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彭湃烈士故居、得趣书室、海丰县总农会旧址……
这些红色革命遗址见证了海丰这座红色名城的百年沧桑,勾连起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他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海陆丰苏维埃*权创始人彭湃。
彭湃烈士故居。王昕桐摄
年10月出生于汕尾海丰县海城镇龙津河畔的彭湃,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他领导成立中国首个县级农民协会,倡议创办和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权……他在故乡海丰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星火,以燎原之势燃遍广东,影响全国。
如今,这些承载着彭湃革命足迹的红色遗迹正被“活化”成纪念馆,串连成一条历史文化游径,每天向来来往往的游客、市民诉说着90多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探索开展农民运动
海丰县桥东龙津东二路上,一座中西合璧的白色建筑在蓝天的勾勒下格外亮眼,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拍照。“这是彭湃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末,原屋曾毁于年,年按原貌修复。”由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林雁冰导览引路,记者迈进了主楼前的小院。
彭湃烈士故居主体建筑。王昕桐摄
眼前这座券拱式两层建筑,坐北朝南,面临龙津河。总面积达平方米的院落中,复原了风火式的山墙、精雕细琢的廊柱、特殊烧制的花砖……让游人感受到这个大地主家庭当年的气派生活。年10月22日,彭湃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彭湃曾自述说,年少时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林雁冰告诉记者,受出身贫寒的母亲周凤和他的小学老师、同盟会会员林晋亭的影响,彭湃自小正直勇敢,十分同情农民和贫苦大众。中学时代的彭湃好读时事,还曾参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组织。
在彭湃故居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成绩单,人们仍可从中了解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治经济系的求学经历。
—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的彭湃。海丰红宫红场纪念馆资料图
年夏,彭湃怀着寻求真理、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抱负,东渡日本求学。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彭湃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的学说和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他参加了旨在开展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建设者同盟”;随后又组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赤心社”,参加国际性进步团体“戈斯摩”俱乐部……
“这些社会活动使彭湃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的了解与同情,也使他逐步意识到,改造中国社会必先解决农村的农民问题。”林雁冰说。
年,彭湃回国后出任海丰县劝学所长,锐意改革教育。他聘请进步人士担任教员,并亲自参与教学实践,革新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开辟教育经费来源,推行免费教育,为劳动者和平民争取更多教育机会,还着力推动妇女解放。
彭湃烈士故居展厅。毕嘉琪摄
展厅里悬挂的一张老照片,展现了彭湃当年组织学生游行的盛况:队伍最前列,女学生们身着白衣黑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是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彭湃牵头组织县城各学校举行纪念游行,学生们高擎着写有“赤化”二字的红旗,高呼“劳动神圣”的口号,震撼了海丰县城,也引发了当地社会的激烈争论和封建势力的担忧。
年5月,彭湃被免去教育局长一职。但他并不气馁,随即把目光投放在广阔的农村,探索开展农民运动。
一把火烧掉自家田契
在林雁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彭湃故居东侧的得趣书室——这是彭湃的自家书室。素雅的平房里,还原了与故居截然不同的简朴陈设。彭湃的卧室里,悬挂着南宋*治家、文学家文天祥的旷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充满悲壮与豪情的诗句,或许正是彭湃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为了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彭湃克服了许多困难。”林雁冰告诉记者,起初,彭湃身着学生服、头戴白通帽下乡。乡下人以为是“公子哥”来收租讨账,纷纷躲着他。彭湃索性换上农装,赤脚下田,与农民同吃同干,逐渐拉进了彼此的距离。
海丰总农会旧和门前的榕树。南小渭摄
那时,彭湃经常在乡间宣讲组织农会反抗地主*阀的主张,而城东龙山天后庙前的两棵大榕树下,成了他的宣传据点。皆因此地为连通乡村与县城的交通要道,进城的乡民总爱在树荫下歇脚。彭湃还特意摆出从日本带回的留声机播放音乐,吸引村民前来听他宣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7月29日,受彭湃的宣讲触动,张妈安、林沛、李老四等五位农民主动来到得趣书室,与彭湃深入畅谈,并在此成立了海丰县第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农民协会——六人农会。
如今在得趣广场中央,立起了一座铜像,生动还原了彭湃组织成立“六人农会”的场景:五位进步农民将斗笠、簸箕放在一旁,环绕在彭湃身边,共商大事。“服从指挥,革命不要钱,要严守秘密……”当年六人的庄严誓词仿佛萦绕耳边。
得趣广场“六人农会”雕塑。王昕桐摄
有了张妈安等人的协助,农民协会的发展愈发顺利。两个多月后,农会已由最初的6名会员发展到余人,并于同年10月成立赤山约农会。
然而,燃起海丰农民运动高潮的,是彭湃在自家门前点燃田契的那一把火。当年震撼众人的情景,如今被雕刻在“龙舌埔”纪念广场中:年11月的一天,彭湃在家门口搭台请农民看戏。一场《武松打虎》之后,彭湃突然走上戏台,将一张张田契投入火中,当场宣布自己分得的土地均归佃农所有,并号召大家合力打倒地主恶霸这群“大老虎”。
这一把火,让彭湃成了和农民一样真正的无产者,也让海丰农民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六人农会成立不足半年,全县农会会员已达10万人,约占海丰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海丰总农会旧址内部展厅。南小渭摄
年元旦,海丰县总农会在县城桥东天后宫成立,确立“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的奋斗纲领。海丰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主任余俊冰说,彭湃将农民组织起来争取权益,他还在县城筹办了一所农民医药房,农民凭农会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大受农民欢迎。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他“彭菩萨”。
很快,农会遍及了广东省,彭湃被推选为执行委员长。年4月,彭湃加入中国共产*,随后在广州参与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第一届和第五届主任,培养了大批“坚韧卓绝的农民运动战斗员”。
时光流转,天后宫前那两棵百年古榕,至今仍枝繁叶茂,默默守护着这段红色记忆。
红色家风代代传承
“冠生及家中老少: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无法挽救……我们在此精神很好,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要。”近日在南方日报的《红色领读者》节目中,彭湃的孙女彭伊娜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祖父写给周恩来同志及家人的遗书,几番哽咽。
点击观看视频↓
03:12
年,彭湃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他在狱中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如今在彭湃故居的正厅两侧,悬挂着六张烈士证。“烈士证分别属于我的爷爷彭湃,爷爷的哥哥彭汉垣、弟弟彭述、侄子彭陆以及我的两位奶奶蔡素屏、许冰。他们相继在土地革命时期,为革命光荣牺牲。”彭伊娜说,悬挂在厅堂中央的照片,是她的太奶奶、彭湃的生母周凤。
这位“革命母亲”大力支持自己的三位亲生儿子投身革命运动,将自己的积蓄和首饰捐出,用作农会的经费。哪怕历经了多次丧子之痛,她仍毅然将自己的孙辈送进革命队伍,让他们继承父辈遗志,参与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
舍“小家”,为“大家”,彭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在得趣书室里,有一个展厅专门陈列着彭湃后人中的榜样事迹,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彭湃之子、彭伊娜的伯父彭士禄。
彭士禄。资料图片
彭士禄4岁时,双亲就因革命牺牲,过起了四处流亡的生活。他先后被20多户革命群众庇护收养,童年时两次被国民*反动派逮捕入狱,也当过小乞丐,最终被中共地下*营救。艰难成长的彭士禄不忘共产*和百姓的鱼水恩情,立志报国。抗战期间,他加入了东江纵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在核动力研究中攻坚克难,成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
“在我看来,发扬革命精神,传承良好家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涵养、一种实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彭伊娜认为,“责任”“人民”“国家”是彭家家风的关键词,引导着她人生中的重要抉择。
年,为了参与澳门回归的筹备工作,彭伊娜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含泪离开不到半岁的孩子,与丈夫孩子分居13年,直到年澳门回归工作结束才向组织申请调回深圳,一家三口方得团圆。年,身为广东省*协委员的彭伊娜发起成立了“彭湃关爱基金”,启动“得趣书吧”项目,在全国所学校捐建个书室,为近十万名学子的童年增添色彩。
得趣书室与门前的木棉树。王昕桐摄
阳光在得趣书室门前洒下了一地金*,高耸的木棉树花开正盛,鲜红似火。与得趣书室一巷之隔的彭湃小学里,传来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游人的欢声笑语交织成歌……汕尾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