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仪揭春雁通讯员林勉勉吴晓彬
汕尾市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地级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如何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分工协作战略带来的机遇,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是汕尾市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日,在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汕尾市市长郑海涛与政协委员、汕商代表交流协商,共谋汕尾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汕尾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3+2”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效应初现,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市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教授孙志学指出,珠宝首饰、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还存在一些典型共性问题:缺乏品牌支撑、专业化设计缺失、产业人才匮乏。他建议培育一批百亿级、在全国拥有品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佛山市汕尾商会法人兼执行会长罗小斌针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实力还不强等短板问题,提出以龙头项目为重点,园区基地建设为基础,积极构建科技和产业联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较多以及科协的优势,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市政协委员、广东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祖开看好数字经济,建议政府做好“传、帮、带”,以智库+科技+数字产业模式,挖掘引导更多规上、倍增企业,培育更多数字经济行业企业。
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吸引企业的“梧桐树”。年以来,汕尾大力推进以汕尾高新区红草产业转移集聚地、陆丰产业转移工业园、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等五大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加快构建5+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林润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彭晋龙建议,选择海洋经济等新赛道作为产业园发展特色进行重点培育,创新体制机制支撑改革创新再出发,对汕尾现有产业园平台进行全面梳理,打造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升级版园区。
广东德康威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帝水表示,本地产业用工规范性普遍不高、教育医疗等保障没有跟上发展步伐等是“招工难”的根源,建议汕尾利用好优势,补上短板,“当产业工人在汕尾市能得到与深圳东莞一样的保障时,必将促进产业园区的人才引进。”
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缪兵建议,按照“配套设施加快先行、产业项目同步跟进”的开发时序,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发展的配套投入,设立科技专项发展基金,并通过校企合作、借智借能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多方保障促进园区高质量持续发展。
“政协委员(汕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动政策措施出台、助力汕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郑海涛说,政协委员、汕商代表结合汕尾实际,从产业转型到园区建设运营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将认真研究、梳理分析,抓好意见建议的吸收采纳和沟通反馈,尤其是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政企协力共建产业园区等意见,将抓紧研究落实。希望广大政协委员能够继续投身汕尾发展大局,为汕尾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在创业孵化、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创新研究等方面牵线搭桥、给予支持,推动汕尾发展。
汕尾市政协主席李耿坚表示,政协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助力汕尾市实现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腾飞发展。要用心讲好“汕尾故事”,促使更多好的理念、技术、项目、信息、资本和人才落户汕尾,助推汕尾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