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哪些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首发:6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科、孙飞
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权诞生,第一批经济特区茁壮成长。从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相距多公里的广东革命老区汕尾和经济特区深圳两地,携手共进,赓续红色基因,发扬特区精神,在*的百年历史上留下了各自特殊的印记。
航拍镜头下的汕尾。
如今,老区与特区正创新体制机制,擦出“飞地”火花,唱响区域协奏曲,再创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市风光(年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苏维埃*权摇篮,迸发“红色力量”
时值初夏,风爽花香。
广东汕尾市海丰县的龙津河边,一座外墙素白的两层仿西式小楼前游客如织。这里是革命烈士彭湃的故居。
彭湃故居。
彭湃,中国共产*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海陆丰苏维埃*权创始人。年,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早年赴日本求学,年回国,在海丰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传播马克思主义。
当时农村凋敝、农民贫苦的现实让彭湃深刻了解旧社会的腐朽和苦难。他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一书,成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他也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
“爷爷曾经说‘什么是革命?革命就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我们要革命就要主张大多数人的利益。’当时中国大多数人就是农民。我们*就要为他们争取权益。”彭湃烈士的孙女彭伊娜说。
年11月,彭湃领导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权,海陆丰也成为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的策源地。
如今,当年彭湃领导海陆丰苏维埃*权活动的中心——“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彭湃故居也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点”,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参观、凭吊。
红色资源正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提速。海丰县建设的“湾区红色文化体验景观示范带”,将当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海丰总农会等“红色资源”连片串起,覆盖46个自然村。
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假期,汕尾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就突破30万人次。
红宫红场旧址。
经济特区试管,传承“红色基因”
与海丰相距不远的宝安,改革开放“开山炮”在这里炸响,“红色血脉”在这里传承。
改革开放前,这里经济发展滞后。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老支部书记张伟基痛心回忆。
年,当时的宝安县农民年收入是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港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早年曾参加革命工作的袁庚,年担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年在临近香港的宝安南头半岛诞生。
“刚到蛇口的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晚上睡觉必须要挂蚊帐,不是防蚊子,是防蛇和老鼠。”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来到蛇口工作的顾立基说。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先锋袁庚等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担当作为,轰鸣炸响改革开放的“开山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石破天惊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
先行先试的窗口在深圳经济特区打开。
年,《深圳市人民*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发布,这个著名的“18号文件”,成为激活中国科技创新活力的“导火线”。
如今,深圳经济特区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至2.77万亿元,位居亚洲城市第5位。
“回顾经济发展的‘深圳奇迹’,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协调发展“飞地”,奔向共同富裕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何“以点带面”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广东近年来面临的紧迫任务。
以经济特区深圳和革命老区汕尾比较,一个是亚洲城市第5位,一个长期经济总量不足千亿元,发展差距大。
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开始探索。原汕尾海丰县的4个镇共平方公里,距深圳超公里,中间还隔着惠州市,成为深圳的“飞地”管理区域——深汕特别合作区。
应达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石英晶体产品和设备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几年前从深圳宝安搬到深汕特别合作区。
“新一年愿望是成为合作区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张志敏说,公司去年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发展态势良好。
来自湖南的刘霞,是应达利的人事副主管,公司为她安排的宿舍位于当地知名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的学区内。
去年9月,学校招收首批学生,刘霞的两个孩子分别就读小一和初一。“幸福来得太突然。”刘霞说,“我和爱人在一个公司。今年在深汕过的年,这里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如应达利一样,不少实体企业从深圳中心城区“迁”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随着产业空间的扩充、教育医疗的完善,成本降下了、人才留住了,发展前景更广阔了。
统计数据显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年经济总量54.04亿元,同比增长5%,机器人、大数据、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在这里加速集聚。
在郭万达等专家看来,飞地经济模式,将临时性的合作体制转为长效性、可持续的管理体制,从合作建产业园区,到合作建设一座城市,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3.0版本。
“特区来到了家门口。”不少汕尾企业家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将辐射带动汕尾等粤东地区的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架起大湾区与粤东西北的协调发展“桥梁”。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汕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正从“低洼地”迈向“生力*”,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东部名片。年汕尾经济增长4.6%,增速居广东第一。
“围绕加快汕尾高质量发展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汕尾将大力传承弘扬‘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积极投身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生动实践。”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