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总结和倡导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20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以及服务“三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发挥全国科技“高地”优势,点亮脱贫攻坚战中的科技之光?这同样是深圳开展扶贫工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9月23日,广西、深圳两地科协宣布成立桂深科技创新联盟,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提升深圳对口广西百色、河池扶贫协作的科技含量,为深圳的科技扶贫探索提供了新的案例。在深圳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作为当地“新名片”的深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成为助力喀什以创业创新为发展动力进行转型的有力支撑。
更多鲜活的求索实践,则铺洒在深圳对10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地区开展的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交流合作工作中。多年来,一轮又一轮在受援地一线开展扶贫工作的深圳干部、企业、社会组织,不仅带去了深圳“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情怀,更带去了深圳的科技能量,打造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科技扶贫”品牌。
科技赋能之下,受援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迈向现代化,当地产业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导向的扶贫工作机制也有了更强大的支撑,深圳精准扶贫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科技助攻:刷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五村三组的买买提司迪克家,今年收获了种植海水稻的丰收喜悦。现已收割的四亩田稻谷,晒干后亩产约有公斤,比当地传统种植的水稻品种多出公斤左右,且精米出米率高达76%。
去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帕哈太克里乡的两个试验田,引入试种了更适合当地盐碱土壤条件的6个海水稻新品种,不仅成功存活,而且亩产效果超出预期。
新疆帕哈太克里乡引入试种了更适合当地盐碱土壤条件的海水稻喜获丰收。陈勇摄.
“下一步,我们将在喀什全面推广种植亩海水稻,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对喀什甚至南疆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带来改变的例子不止海水稻一个。
在由深圳市福田区实施精准帮扶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年确定了“精准+长效、生态+科技”的帮扶模式,其中的牦牛改良项目,针对作为塔县重要生产资料的牦牛长期以来面临的品种弱化老化问题,引进了全国最适合帕米尔高原的牦牛品种,在塔县推广牦牛人工繁育、适应基因筛选等技术研究和试验,成为塔县发展牦牛产业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记者了解到,此前引进实验的70头牦牛,现已成功繁殖30头牛犊。今年8、9月份,人工授精技术组织培训了多人,开展人工授精两千多例。此外,还引进了一家在当地建设牦牛屠宰育肥生产线的企业,正进行设备引进和安装调试,11月将在深圳举行牦牛推广和品鉴会。
深圳市福田区实施精准帮扶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牦牛改良项目
在贵州毕节,恒大集团计划投入22亿元,帮助毕节建设6万栋蔬菜大棚,40万亩蔬菜大田基地,30万平米育苗中心,61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目前,已完成了97%的建设量,各种设施齐备,为当地增收脱贫带来新的希望。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恒大集团广泛采用了先进的“滴灌”技术,解决了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应用了高大上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助力毕节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真正实现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恒大集团在毕节援建的蔬菜育苗中心
有了高新技术的“助攻”,受援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向现代化转变。除了技术上的革新,深圳企业还引导受援地农产品走高端路线,以质取胜。
比如,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农场,深圳市农科集团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包销等形式,支持察隅农场种植铁皮石斛等高端农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预计每年增收20万元。在察隅县,援藏工作组还投入万元援藏资金扶持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农户种植“东红”“金艳”两个营养价值更高的猕猴桃品种,销售价格是普通猕猴桃的两倍,产值每年多万元,可带动多人脱贫致富。
科技引领:增强产业“造血”机能
扶贫工作常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激活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增强受援地“造血”机能,是实现“真脱贫”的核心保障。为此,深圳抓牢产业共建“牛鼻子”,立足受援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充分利用自身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引领、互惠互补的产业共建之路。
科技援疆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深圳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为喀什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助力喀什构建起富有特色的“科技园+产业群+金融扶贫+公共平台+专业服务+综合配套”全链条“双创”生态体系;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深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现已入驻企业余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机构)22家;打造深喀双创基地,引进北斗、华为-喀什大学智慧工场、古城创客空间等孵化机构,加速南疆科技产业腾飞;引进喀什安德光电科技等科技企业,开展牦牛基因改良、光伏电站等项目,夯实当地产业基础,改善当地生活面貌。
除此,深圳产业园区打造核心示范区助推就业脱贫,使当地农牧民实现从灶台到机台,从田间到车间的转换。目前产业园已建成南疆服装总部基地和纺织品物流基地,对带动全疆服装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共引进深圳兆华、深圳海同盟等10家电子加工企业进驻深圳产业园三期,以这些企业为龙头,将深圳产业园三期建成集生产、组装、加工、研发、物流全产业链发展的南疆电子产业集散中心,再增加0人就业,打造成面向中亚南亚辐射西亚乃至欧洲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深喀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供图
在省内对口帮扶的河源、汕尾两市,深圳走出了一条与产业帮扶紧密相连的路子,互惠互利的产业共建模式已发展得十分成熟。
今年4月底,作为深圳科技重地的南山区,与作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河源国家高新区,两大科技“能手”联手,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动工建设1平方公里的南山河源高新区产业园,按照“总部、研发在南山+生产基地在河源”的模式,引进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科技含量的产业项目。占地12.3万平方米的一期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预计将实现产值30亿元。
深圳南山区与作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河源国家高新两大科技“能手”联手。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供图
在汕尾,产业共建的科技标签同样显著。记者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了解到,近两年来,深圳对口帮扶汕尾“1+4”共建产业园区坚持“重大项目、高端技术产业、规模集聚项目”三优先原则,着力引进投资10亿元、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并创造性地推出了“深圳总部+汕尾基地”“汕尾研发+汕尾生产”“政府投资+企业生产”三种产业共建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特色招商等四类招商活动,引进的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额均较上一轮大幅攀升。科技产业共建,正撑起汕尾实体经济脊梁,成为拉动汕尾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技加持:为脱贫攻坚战装备新“武器”
作为国际性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对前沿技术保持着高度敏感,并尝试将更多先进而实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嵌入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装备新“武器”。
去年3月,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与深圳市宝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就“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展开合作,利用时下最热门的“区块链”技术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此外,针对贫困村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情况,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还应用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新技术对河源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农业产业进行集中展示和精准管理,打造了属于河源的首个“精准脱贫智慧管理平台”,并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用科技点亮脱贫新路径。
精准脱贫智慧管理平台以“云、网、屏、链、馆”为五大支撑,既是深河帮扶精准扶贫的指挥平台、信息中心、管理后台,也是生态河源美丽乡村农业产业的互动体验中心。依托该平台,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可以在电脑终端实时监测农业产业项目情况,动态掌握、合理更新扶贫数据,并且与各个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进行实时的视频会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撑,高效掌握全市各县区脱贫工作,并且及时调整相关策略,让精准扶贫、智慧扶贫上升到新高度。
依托“精准脱贫智慧管理平台”的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撑,在电脑终端就可以实时监测河源各县区脱贫工作相关信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供图
受援地山清水秀,如何让当地的“绿色”农产品走出山门?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是深圳又一科技扶贫“代表作”。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引入了阿里巴巴“村淘”、腾讯“为村”、中国移动“岭南生活”等涉农电商平台,在帮助村民实现自主创业的同时,也为拓展当地农产品销路提供渠道。
腾讯“为村”就是这样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截至今年9月,“为村”平台已覆盖全国29个省的个村庄(社区),认证村民超过万人。这其中,就有个深圳对口帮扶地的贫困村入驻,村民数人。“腾讯为村”上开设有“村有好货”或者供求关系的栏目,方便村民向外推销当地知名的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甚至还能为当地农业引来投资。
珠塘村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腾讯“为村”服务平台,很多工作和信息都在平台上发布、公示。
在毕节市,电子商务同样成为其实现经济“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深圳在当地援建了电子商务开放实训基地,基地总投入万元,包含电商文化体验中心、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模块,能同时满足近人实习实训。同时,还将打造毕节市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目前,已建成个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进一步助推毕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
科技教育:“扶智+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科技扶贫,深圳还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科技观念、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教育上开出新花、结出新果。
除了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腾讯“为村”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连接情感。“为村”项目负责人陈圆圆认为,“乡情”失连制约着当地的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村庄发展。于是,“为村”项目借力当地村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