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熹珑
编辑
林腾
1随着各省份年GDP数据公布,广东省也亮出了不菲成绩单。年,广东GDP总量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0%,连续三十余年蝉联国内第一。
整体而言,广东GDP排名总体变化不大。只有两个城市发生名次的变动:韶关由16名晋升至15名;阳江倒退1名,由15名到16名。阳江年GDP为.86亿元,同比增长8.3%。这一可观的增速成绩却没有提升当地的GDP排名,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从经济体量来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以绝对优势领先。深圳GDP达3.07万亿元,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东莞GDP达1.09万亿元,进入GDP万亿城市行列。广州和佛山分别拿下2.82万亿元和1.22万亿元的成绩。
倒数前三分别为云浮、潮州和河源,GDP分别为.97亿元、.85亿元、.99亿元。一直以来,这三个城市位于广东GDP排行倒数前四的位置。
从年开始,潮州、河源、汕尾、云浮依次包揽省内GDP排行榜第18至21名长达十年。年,汕尾成功晋级一名来到第18名,长期位居18名的潮州跌落至第20名,河源和云浮依然保持第19名和第21名的成绩。
除了前面几位领跑员,也有几个城市蓄势待发。从经济增速来看,汕尾以同比增长12.7%位居榜首,肇庆和惠州分别同比增长10.5%、10.1%,位居第二和第三,均高出省平均同比增速8%一截。
一直以来,除了惠州,肇庆、汕尾经济总量成绩平平,在年却展现出迅猛势头。凭借大湾区带动利好和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这些城市迎来经济加速期。
“刀剪之都”阳江:唯一的GDP排名下滑者
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6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1亿元,同比增长14.4%。从增速来看,阳江甚至高于省平均水平,为何GDP排名却有所下滑?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助理代秀龙接受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阳江的局限有两个。
“首先是它的区位比较尴尬,相比起湛江、茂名它更靠近珠三角地区,之前提出的阳江融入‘珠中江’经济圈是有意将阳江转向珠三角经济圈,但成效相对不大,阳江和珠三角地区的关系并不是很强。”
其次是阳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除了五金刀剪和风电产业,当地仍缺少相关高新产业的布局。年阳江规上工业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合金材料行业完成增加值.69亿元,增长49.2%;风电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0%。这意味着,合金材料和风电装备是拉动阳江经济的主要动力,合金材料产业更是动力的主要源头。
不过,五金刀剪产业也存在相应的短板。五金刀剪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由传统的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因此在热处理、机械装备、监测与标准化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当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暂时也无法匹配占经济大头的刀剪行业,虽有华南理工大学阳江工业研究院、阳江市五金刀剪创新中心、国家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几个创新平台,但目前影响力仍较小,硬件条件也处于逐渐完善中。
从产品来看,当地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菜刀、剪刀和小刀等生活五金刀剪类,结构单一、层次偏低,仍处于在低附加值的“小刀剪”阶段。
作为“中国刀剪出口基地”,阳江的刀剪行业属于出口外向型,对出口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由于新冠疫情和贸易制裁的影响,出口贸易受到较大的冲击,当地刀剪市场销售较为被动。
除此之外,阳江消费市场复苏较慢。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下降2.0%,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恢复。也就是说,在年阳江消费市场有一定幅度下降,年相对其他城市消费市场恢复速度较慢,因此拖了经济总量的后腿。
GDP第五棒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
年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的惠州,已经连续10年拿下继广深佛莞之后的“第五棒”,距离“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今年也成功入选城市GDP百强榜55名。比起汕尾、肇庆两个快速追赶者,惠州同时兼顾了生产总值和增速,背后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双区”建设机遇。
惠州眦邻广州、东莞与深圳。且相比这几个核心城市,惠州面积更大、待开发土地多,拥有区位、交通和成本上的优势,更利于承接广深莞的外溢企业。年4月25日,省“十四五”规划出台,将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
一方面,深惠同城化发展加快了深圳的外溢效应,加速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另一方面,惠州顺势而为,积极对接珠三角其他城市相关产业,规划“丰”字形高速路网,对接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前海)、香港等区域。
两年来,惠州工业园区建设马力全开,7个县区千亿级园区新签约项目宗,新开工宗,新投产93宗。去年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14.1%,工业投资增长50.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8.3%,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68.5%,后劲十足。
借着大湾区发展的风势,惠州还吸引了一批全球巨头“重仓”布局,埃克森美孚、恒力PTA、中海壳牌、太平岭核电等一批世界级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可以预见,未来惠州有望打造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守门员”肇庆:新能源汽车进入快车道
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发力,肇庆实现较大幅度的经济总量增长。年肇庆GDP达.99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亿元,同比增长15.3%。
作为肇庆四大主导产业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是肇庆重点发展布局的产业。围绕宁德时代、小鹏汽车、风华高科、金田铜业等“链主”企业上下游,肇庆开展精准招商。
年2月,肇庆迎来当年首个重大项目——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将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亿元,并构建起从电芯制造到电池系统组装的全流程产业链。同年8月,小鹏智能新能源汽车肇庆二期项目动工,助力小鹏汽车拿下造车新势力年销售冠*。
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产业建设成效立竿见影,宁德时代肇庆基地和小鹏汽车项目所在的高新区年GDP增速达到18.95%,是肇庆市内增速领跑者。
除了新能源汽车赛道,肇庆在年前三季度新引进项目个,计划投资总额.7亿元,新增开工项目个。随着优质项目的快速落地,肇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5%,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7.5%。
不过,肇庆的短板也显而易见。从地理位置上看,虽然是广佛肇组团一员,但距离珠三角核心区较远,核心区对其的辐射范围有限,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肇庆更像大湾区的“守门员”而非主力。
城市内部来看,主要经济体在东南方向,去年高要区、端州区、四会市GDP均超过亿元,而西北方向德庆县、封开县GDP分别为.65亿元、.32亿元,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增速冠*汕尾:项目建设拉动经济
增速冠*汕尾去年GDP为8.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第二产业增速中,汕尾的成绩同样也是最亮眼的,达到21.5%。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GDP成绩并不乐观,目前仍处于倒数行列。
经济增速位居全省榜首,深圳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截至年底,深圳汕尾共建产业园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个,计划总投资额.23亿元。其中,来源于深圳项目个。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7亿元。
以康源半导体产业园为例,这是康佳集团继重庆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后启动的又一产业布局力作,将半导体光电显示及终端项目落户汕尾陆丰。康佳项目的到来也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将目光投向汕尾,如广东芯威半导体有限公司、广东恒盛通科技有限公司等链条企业计划跟随康佳步伐落户陆丰。
年,汕尾承接多个类型项目,项目建设俨然成为拉动汕尾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能源方面,后湖海上风电、甲子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交通方面,广汕铁路、汕汕铁路、兴汕高速二期工程提上进程;电子信息方面,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TFT-CF玻璃基板、陆丰康佳半导体光电显示及终端等项目相继开工,“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入驻项目19个。
年,汕尾电子信息产值突破亿元。汕尾转变为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地位正在逐渐凸显。
而汕尾的短板也可以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凸显出来,是常住人口负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年11月,汕尾常住人口为.28万人,比起第六次人口普查同比较少8.96%。
数据显示,一方面,汕尾的常住人口处于减少中,即劳动力处于流出状态;另一方面,汕尾常住人口受高等教育程度处于全省落后位置。汕尾每10万人口中拥有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为人,排名全省倒数第二;拥有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含中专)的人数为人,排名全省倒数第一;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排名全省倒数第一。可见汕尾当地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仍有待加强。
常住人口负增长幅度较大的另一城市梅州同样也存在人口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梅州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32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01万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6.69万人人,下降8.65%。梅州每10万人口中拥有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为人,比起省平均水平人也相对落后。
此外,两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汕尾和梅州的城镇人口分别为.67万人和.78万人,占比57.12%、51.58%,虽然比起上一次普查有所提高,但城镇化速度仍相对较慢。
经济发展吸引人口聚集
吸引人才与人力资源和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11月底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26万亿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增加.94万人,增长20.81%。自7年以来,广东常住人口已经连续14年摘得全国桂冠,也与GDP第一大省相匹配。
分地区看,人口主要往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61.91%。广州、深圳常住人口突破万亿人关口,分别为.66万亿人、6.01万亿人,为常住人口数量的第一名、第二名;同比增长47.05%、69.53%,分别是增速中的季*和冠*。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在解读普查结果时曾表示,经济增长仍然是推动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动力。以GDP龙头和增速龙头深圳为例,深圳在促进就业上出台一系列*策,包括减免企业社保费、发放失业补助金、为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等组合拳,拓宽就业渠道。截至年6月底,深圳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达.5万人,同比增长6.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同样具备经济活力的广州也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年的多家增加到超过10家,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另外,落户*策的优化也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人才入户广州。
同时,深圳与广州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向外扩张”趋势。深圳人口增长较多的五个区依次为龙岗区、宝安区、龙华区,分别增加.46万人、.76万人、.94万人。这三个区也位居人口数量的榜首:宝安区.66万人;龙岗区.9万人;龙华区.89万人。
广州全市11个区中,白云区常住人口数量最多,是唯一超过万人的行*区。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5.80个百分点,外围城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6.63个百分点,呈现中心区人口外溢的现象。
常住人口增速第二的城市珠海也迸发出强大后劲。年11月底珠海常住人口为.96万人,增长率达到56.36%。与之息息相关的是当地经济发展。年珠海的经济总量仅有.74亿元,到了年已经达到.94亿元。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随着珠海产业*策不断调整,横琴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也促进珠海进一步与湾区各地贸易往来。横琴新区成为与澳门合作的示范区,常住人口达到4.36万,是珠海近十年来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十年增长率达到.29%。
拥有最多常住人口的是香洲区,为.41万人。香洲区有“世界打印耗材之都”之称,拥有完整的打印产业链,打印耗材生产及销售企业达到多家。除了打印之外,香洲区在集成电路和医药上也有一定的优势,这三大产业成为香洲区吸引常住人口的重要手段。
不过,聚集了众多常住人口的城市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人口普查显示,广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7.82%。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广州已跨入老龄化社会。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6.64%,距离老龄化社会也很接近。如何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供给、如何完善养老体系与相关制度,成为这些城市需要面对的议题。
人才之争
当前,人才引进越来越成为各地区竞争的重要手段。年12月,广东省人民*府印发《广东省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
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行动方案》表示落实取消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的有关*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互认制度,在除广州、深圳市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各个城市也不甘落后。年11月,珠海市人民*府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人才引进及入户条件的通知》。通知提到,支持重点企业一线优秀员工引进入户,确属本企业发展急需的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可按程序申请办理引进及入户手续。
汕尾搭建人才平台作为“人才强市”的重要突破口。截至年9月,已引进博士73人、硕士人、大学生人,并成功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的创新团队,实现了汕尾在引进领*型创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上零的突破。
此外,汕尾正式启动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并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汕尾分院落户,不断补上教育短板,填补人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