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重大变化,深圳都市圈范围缩小,深莞惠这些
TUhjnbcbe - 2023/6/26 22:11:00

来源:咚咚找房

8月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明确了广州、深圳等五大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空间格局、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相比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的五大都市圈范围,此次《指引》中广东五大都市圈范围涉及的城市和面积范围有重大调整。

其中,深圳都市圈范围“缩小”了,深圳、东莞全域入圈,惠州除龙门县之外的其他行*区组团入圈,河源、汕尾的都市区部分则未写入其中。

深圳都市圈

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结构

深圳都市圈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

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

七廊:轨道2、5号线所形成的环线与深珠通道-南坪高速-盐排高速,轨道18号线快线与深圳外环高速,中南虎城际(规划)与常虎高速延长线-佛莞高速,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

重大节点: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和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坪山-惠阳-大亚湾)。

一、交通方面

1、构建“三横四纵”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七廊)

围绕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结构,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三横:以深圳轨道2、5号线所形成的环线与深珠通道-南坪高速-盐排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一横;深圳轨道18号线快线与深圳外环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二横;以中南虎城际(规划)与常虎高速延长线-佛莞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三横。

四纵:自西向东分别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东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

西部沿海走廊是以深圳20号市域快线和穗莞深城际为支撑,结合原有的莞太路、广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复合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宝安-滨海湾。

中部隧洞走廊基本形成以南光-龙大高速、深圳13号市域快线(规划)、深莞增城际(规划)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

中部谷地走廊是利用现状广九铁路、东深公路,叠加常龙城际(规划)和深圳22号线形成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华-东莞东南板块。

东部依托深汕高速、深汕高铁、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岗-惠阳。

2、强化协作分工的“轴辐式”枢纽格局

构建与分布式区域发展结构匹配的轴辐式铁路枢纽格局。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2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2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3、海空交通协同

强化深莞惠海空枢纽资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服务能力。构建以深圳港为国际航运枢纽,东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机场的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协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质创新型国际门户枢纽。

二、产业方面

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1、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发挥临空向海的区位优势,统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海洋经济、总部经济、科技服务、高端商务、时尚创意等高端高新产业,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品质都市空间协同发展的产业组团,加强与前海平台联动,共同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头部企业总部基地。

2、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联动滨海湾新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3、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依托深圳华为、富士康等制造业总部优势,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引领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联动惠州仲恺、河源高新区,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4、坪山-惠阳-大亚湾: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形成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4.0产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依托坪山比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协同惠阳、大亚湾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空间产业链布局。

附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深圳都市圈

一、空间格局

充分尊重和维育两支莲花山脉与东江主干分隔的台地海积自然格局,作为深圳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框架。在自然与行*边界紧约束的前提下,将区域核心功能分散至距离主城30公里左右的若干节点与重点平台,形成“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其核心是打造关键廊道和枢纽节点,通过增强城市边界地区资源要素的共享互通,满足都市圈复杂的功能供给需求,和广州都市圈共同支撑“*金内湾”建设。

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维育核心,发挥“一主两副”引擎辐射效应,“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副”即东莞和惠州中心区。“一主两副”核心区是深圳都市圈经济增长和综合服务的核心,是带动和辐射外围地区、提升都市圈整体能级的重要引擎。合纵连横,构筑三横四纵的廊道节点布局。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组成的七条复合交通走廊,串联“一主两副”外的重大湾区级功能节点,发挥“分布式”布局优势。依托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串联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和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坪山-惠阳-大亚湾)

二、生态系统与农业空间领域协调指引

(一)维育“两山一水一农带”的生态格局

以莲花山脉南支、莲花山脉北支、东江、滨东江农业区组成的“两山一水一农带”作为深圳都市圈发展的自然格局框架,顺应茅洲河流域、巍峨山、石马河谷、淡水河谷、大亚湾等自然单元构建区域连通的生态网络。贯通深莞惠交界地区的蓝绿廊道,缝合联系两山间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东江滨水等水源充分、土壤肥沃地区集中集约建设高质量耕地。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盖、分类管理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二)重点建设“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

近期重点以各市边界地区地理单元为载体,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径一湾一源”生态产品。“一河”即茅洲河碧道,加强茅洲河与周边镇街衔接,建设涵盖松山湖连海步道工程、长安绿道之城、滨海湾片区山海径等的茅洲河碧道。“一山”即环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推动生态屏障协同治理、加强环山平台连接、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徒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养功能。“一谷”即石马河谷,加强石马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与区域碧道建设结合共建饮水思源径,通过河流上游的水系上溯,维育联通山-水库-河流-城镇的自然生态框架。“一湾”即大亚湾,保护海龟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海洋生态园、珊瑚群、沙滩等重要生态资源,协同发展帆船基地、港口、石化区等产业平台,推进考洲洋等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分类梯次推进大埕湾等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一径”即淡水河-西枝江饮水思源径,打造东江饮水思源径碧道南线,依托淡水河,以炳坑水库、大山陂水库、铜锣径水库为起点,串联龙岗区、坪山区、惠阳区经西枝江至东江干流,重点打造深圳现代都市示范碧道、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岭南田园水乡碧道(东岸段)、环湾滨海碧道等省级骨干特色碧道。“一源”即东江水源,切实保护东江水资源,优化东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明溪水库工程建设,谋划推进深圳市东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和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三、交通系统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三横四纵”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围绕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布式的空间结构,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线的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形成“三横四纵”的网络综合交通格局。

“三横”:第一圈层以深圳轨道2、5号线所形成的环线与深珠通道-南坪高速-盐排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一横,是串联深圳都会核心区核心功能与疏解过境交通的主要通道。第二圈层以深圳轨道18号线快线与深圳外环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为二横,是串联深圳外围5个新城与重点平台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层则以中南虎城际(规划)与常虎高速延长线-佛莞高速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是串联东莞南部九镇的主要交通通道。

“四纵”:自西向东分别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东部谷地走廊和东部盆地走廊。其中,西部沿海走廊是以深圳20号市域快线和穗莞深城际为支撑,结合原有的莞太路、广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复合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宝安-滨海湾。中部隧洞走廊由于山脉宽度的影响,该地区传统的道路通道较少,基本形成以南光-龙大高速、深圳13号市域快线(规划)、深莞增城际(规划)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是结合石马河谷地形,利用现状广九铁路、东深公路,叠加常龙城际(规划)和深圳22号线形成的复合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华-东莞东南板块。东部盆地走廊由于莲花山脉两支形成长度超过10公里的山脉阻隔,轨道通道有限,依托深汕高速、深汕高铁、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联深圳中心区-龙岗-惠阳。

统筹跨界主次干道和城市轨道,推动建设时序、道路等级、设计标准等衔接,重点梳理东莞南部九镇、惠州惠阳与深圳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五区的交通对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边界综合交通网络。

(二)强化协作分工的“轴辐式”枢纽格局

构建与分布式区域发展结构匹配的轴辐式铁路枢纽格局。深莞惠中心区布局9个轨道主枢纽,发挥主城区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布局5个,分别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丽站、深圳机场站以及坪山站;东莞布局2个,分别为东莞东站、第二高铁站;惠州布局2个,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与经济活跃的东莞、惠州和深圳相邻地区,通过设置虎门站、滨海湾站、塘厦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个临界次级枢纽,与主枢纽形成高效的轴辐式结构分担主枢纽压力,支撑东莞滨海湾、深圳会展海洋新城、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塘厦、平湖北、大运新城、惠阳以及大亚湾等关键分布式节点。其余地区结合松山湖、常平、龙岗、平湖等轨道交汇地区形成11个次一级铁路枢纽。

(三)加快重大海空交通设施协同建设

强化深莞惠海空枢纽资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服务能力。构建以深圳港为国际航运枢纽,东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撑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港区、盐田港区为龙头,以深圳平湖、东莞、惠州等内陆港为补充的,以平湖南-盐田港区专用铁路为通道的组合港体系。以深圳机场为主枢纽,联动惠州机场的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协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质创新型国际门户枢纽。近期加快完善深圳机场面向亚太、辐射全球、衔接“一带一路”国家航线网络,拓展国际全货机航线,形成适应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要求、与都市圈门户机场相协调的国际航线、航班时刻和国际航权配置;加快惠州平潭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机场扩容空间,建设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

四、公服设施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都市圈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12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体系。包括1个都市圈级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区构成,协调联动香港北部都会区提供区域与都市圈级的公共服务功能,是国际交往与区域高等级公共服务集聚地区。2个都市圈级副中心:由东莞中心区和惠州中心区构成,提供地区性公共服务功能,是东莞、惠州两市文化、医疗、教育、体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N个重点平台与区县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区外的宝安、光明、龙岗、大运、龙岗等城市重点平台,东莞滨海湾、松山湖、东南板块和惠州惠阳、大亚湾、仲恺构成,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人口集聚最为集中地区,也是目前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体系短板最明显地区。规划重点建设培育共建共享的N个公共服务中心,扭转当前相对错配的梯度格局。

(二)补齐深莞惠边界地区公服短板

结合边界地区发展特点,提出特色公共服务和基础公共服务两种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会展城-滨海湾新区和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等地区,深圳、东莞均已各自谋划市级服务核心,可借助茅洲河生态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设、*江城市更新等契机,共同谋划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强强联合。二是在凤岗-平湖、大运和坪山-惠阳地区,尚未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东莞、惠州提供土地资源与硬件配套、深圳提供技术平台与人才团队的模式,探索教育、医疗、体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边界地区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协同示范区。

五、产业领域协调指引

(一)构建多中心现代服务体系

以深莞惠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多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深圳、香港金融服务和专业产业服务优势,以深圳前海、福田、罗湖、南山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主城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持续推动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中心深化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布局促进价值链整体跃升。

(二)沿走廊培育跨市域的产城融合节点

依托四大交通走廊与轴辐式枢纽体系,构建湾区级产业科技创新功能节点,沿深圳-东莞和深圳-惠州边界,自西向东构建湾区科创头部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节点、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与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

深圳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家现代服务业与头部企业节点。发挥临空向海的区位优势,统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海洋经济、总部经济、科技服务、高端商务、时尚创意等高端高新产业,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品质都市空间协同发展的产业组团,加强与前海平台联动,共同打造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头部企业总部基地。

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国家综合性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联动滨海湾新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塘厦-平湖北/坂雪岗-大运新城:湾区制造总部技术转换节点。依托深圳华为、富士康等制造业总部优势,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引领资源辐射,加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联动惠州仲恺、河源高新区,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坪山-惠阳-大亚湾:湾区先进制造产城融合节点。形成深惠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工业4.0产业集聚地区以及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策源地。依托坪山比亚迪、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协同惠阳、大亚湾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形成区域协同、分工明确的空间产业链布局。

沿东莞-惠州边界,重点构建潼湖-常平智慧产业新城节点。把握潼湖生态智慧区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设智能制造高地和现代产业新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常平香港城、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潼湖科学城、东莞东站枢纽、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片区开发建设,构筑支撑莞惠产业发展的重要脊梁。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大变化,深圳都市圈范围缩小,深莞惠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