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汕头是广东最好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粤东第一大港。那时没有深圳,珠海也只不过是一个小镇而已,汕头的港口和城市水平在全省也仅仅次于广州。而如今却差强人意。老一辈人总喜欢用想当然的口吻看低汕头,大概是因为亲历过它的繁荣衰落。可是我真的很想以后能跟他们说:“看,它在变好。”
潮汕地区在广东省内较为落后
一、从地理位置上看,潮汕地区其实地理位置一般般,比珠三角和漳州厦门差。
二、从汕头港的经济腹地来看,无非是沿着韩江流域走,最北达到河源、梅州就已经很不错了。在汕头西有广州深圳、东有厦门,几个大港口把汕头压得死死的。汕头港泥沙淤积,大船不易进入,这也限制了汕头港的发展。
三、粤东多山,虽然潮汕不像梅州客家人地区那样山地地形为主,但也并不适合耕作。
无奈之举的“过番”
家乡地少人多,又很少地适合耕种,无法养活很多人,无奈之下,潮汕人只好做出下南洋的决策,也叫“过番”。那时候,不少人葬送在南洋,但潮汕人本身拥有不怕吃苦的耐力,最后大多数都顽强的活下来。然后辛辛苦苦挣钱,寄钱物回去,这叫“番批”。
潮汕人闯南洋的历史,也是中国人进行海外开发的先驱史,其中有多少血泪汗水,是我们不能体会的。过番的成功,让很多人形成了了这样一种思维,就是拼命生,拼命生男孩,然后养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一把扔到南洋去,然后赚钱回来,一下子从最穷的变成最富的。潮汕人在海外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催生了更多的商人。
潮商人数之多,在海外势力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南洋本地人基本上是不开化的一拨人,中国人去了,也完全把握了当地的经济,甚至连国家都建立了,南洋的中国人,除了福建人,多数为潮汕人。这些人有钱、有能力,所以也就很多人想笼络他们。
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年,国建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当时不知道能让谁回来发展,那时可能只有南洋潮商有钱,重点他们是中国人,所以赶紧拉拢他们。潮汕人本身具有极重的乡土意识,你要让他们回来,给他们一个深圳他们肯定不乐意,如果不是建设家乡,他们也就提不上动劲。
但如果说要建设潮汕地区,他们立刻欢欣鼓舞。汕头特区就是专门为拉拢南洋潮商而设立的,让他们回来投资,不仅能建设潮汕,还有广东,甚至全国。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潮汕那时确实穷,底子差,想要一天两天捣鼓成深圳,那可不简单啊!
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国家也越来越富强了,南洋侨商的钱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他们的*治意义已经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一带一路既是经济*策,也是*治*策。所以汕头要发展,不能指望海外潮商们,他们确实也没钱了。
本地人不想回去,外地人进不来
人才的流失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汕头为海滨邹鲁,人才济济,但回家发展的人并不多,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北上广深的潮汕人也同样非常多,赚赚得也多,回来工作,一个月两三千快钱,工作也不好找。进个油水好一点的单位求爹爹告奶奶。很多人怒考公务员,但名额确实就那么一点点,所以最后还是在外打拼比较好!
有的潮汕女孩子,在北上广深发展的好好的,回去就要被催婚,烦得烦得要死。你觉得还会回去吗?本地人才没有回去,外地人才也很难进去,广东乃至国家招募公务员,惟独潮汕地区很多职位要求要会说潮汕话,汕话可能是在全国最难听懂也最难说的话,这几乎堵死了外地人来汕工作的信心。
要发展,唯有加大开放
汕头要发展,就要加大开放,要有好的*策能吸引本地人才回乡发展,甚至外地人,吸收外资,要更多富裕的腹地。不能指望汕头自己发展就能起来,潮州、普宁、揭阳、揭西加上梅州、河源甚至汕尾等等都要富裕起来,汕头才能有着更好的明天。
对于汕头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