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头市潮阳区棉城街道往东进发,沿着新华大道,开车约五六公里,再拐入小山道,很快就到浓荫蔽日的东岩了。这是地方著名佛教旅游景区,位于潮阳东山南麓。东岩和历史上的大颠禅师相联系,东岩被视为潮汕禅宗文化发祥地。
潮汕地区本是佛教信仰旺盛之地。潮阳佛寺密度之大,更让外地人瞠目结舌。仅以潮阳棉城来说,其郊外就有小北岩、大北岩、西岩和东岩等多处佛教胜地,并且规模都不太小。小北岩、大北岩和西岩我都看过,这几处名胜均由岩石、密树、怪洞和山寺组成,东岩又是如何的呢?寻思之际,不知不觉就到东岩了。
远远望去,东岩的山寺建筑群处在半山之中。我们开车先经过一处众多岩石环绕而成的奇怪天然凹陷之处,又望见一片湖区,山路还经过一处用来歇脚的亭廊,风格有点类似韩国建筑。过了亭廊,很快就到东岩几处山寺的总入口处了,这里有东岩摩崖石刻的碑文说明:
东岩摩崖石刻,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城南街道南麓,现存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五十一题,有元潮州路总管王用文、明江西巡抚萧端蒙、明潮州同知兼潮阳县令杨可成、清顺治福建提学杨钟岳、清康熙潮阳县令彭象升、清乾隆揭阳县令*大鹤等历代名家手笔。石刻字体风格多样,篆、隶、行、楷、草诸体形神兼备,且精湛、古朴、典雅,集历史记载、文化书法和石刻艺术于一体。石刻内容十分丰富,有咏赞风景、题名记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历史要闻、宗教传说等内容。是广东省现存较集中、规模较大、历史横跨五代、石刻艺术价值甚高、石刻内容丰富齐全、至今保存完好的摩岩石刻群。
有道是“海滨邹鲁是潮阳”,原先的潮阳县包括今天的潮阳区和潮南区。如今的东岩摩崖石刻已成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东岩的五十一处摩崖石刻中,包括宋代二处、元代四处、明代六处,清代二十九处、近代一处,另外还有匾额五处、碑刻四处。东岩作为潮阳地方三大摩崖石刻之一,其摩崖石刻密度之大在广东省内罕见,吸引无数游客、信众和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
东岩佛寺群包括三大寺:卓锡寺、金顶寺和石岩寺,三个寺庙组成“品”字形,融合释、道、儒文化于一体。我到东岩时,正是上午十一时左右,后来因为下午有事,一时左右离开东岩,所看只有卓锡寺和金顶寺。据称石岩寺是面积最小、最靠南面的一个寺,其创立于明代崇祯年间。石岩寺只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去参观了。在我看来,游览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穷尽其中任何角落,就能留下一点想像余地,或者提供机会给下次继续游览。
卓锡寺的海拔最低。卓锡寺原称白牛岩石,系大颠于唐贞元年间拓建,后来历代有修,已知明万历、清光绪和民国年间均有修建。相传唐朝元和年间,进任潮州地方长官的韩愈专程到白牛岩拜访大颠禅师,适逢当年天旱,山上缺水,大颠禅师施展法力以禅杖凿岩引泉,泉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从此千年不断,于是寺庙名之为“卓锡寺”。
走近卓锡寺,但见门口有佳联一副:“卓佛日于天祥光普照,锡悲航与世众庶同乘”。此联的特色在于采用“卓”、“锡”两字开始。卓锡寺比较古老,里面大雄宝殿的左右壁龛中,供奉十八罗汉塑像较有特色。这些塑像造型古朴,颇有佛山石湾陶瓷风格。大雄宝殿一带还有韦陀菩萨、关公立像,威风凛凛,扬正镇邪。韦陀菩萨立像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另有白色观音立像,藏在洞中,手中玉瓶开口朝下,瓶口不断向下滴水。
卓锡寺较大建筑除了大雄宝殿,另有念佛堂、地藏殿和藏经楼。寺中各堂、殿、阁之间有廊榭相连,颇具园林之美。绕到念佛堂后门,发现门口有佳联一副:“念佛象吟鸟语松声皆梵呗,卓锡狮吼山明水秀尽经书。”禅宗讲究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此副佳联意境深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学习佛法的不拘一格。
地藏殿的正中供奉地藏菩萨。比较有意思的是殿中有十殿阎王塑像,壁上有十殿阎王分别主管的阴间恐怖情形。认真看了第十殿转轮王主管的相关阴间壁画,发觉背部一阵阵发毛。其中画面之一:几个蓝色小*正忙着驱赶进入阴间人群经由独木桥不断前进,人群之前有一个超大身形绿*,前面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坑,大绿*手执一条大*蛇,不断将人群逼入大火坑中……朋友拉着我说,“快走!快走!看多会做恶梦的。”这样我们就到藏经楼了。
藏经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造型,下面有观音阁和药师琉璃殿。走在卓锡寺,移步换景,以藏经楼为背景,我们拍出不少好照片。卓锡寺中还有石洞,里面有睡佛一尊,洞口书刻“得大自在”四个横体隶书。另有一横树,似乎长在墙壁中,全部树体枝叶向空中一侧斜长,造型分外异样。卓锡寺内还有“天风海涛”的刻石,落款为“邑令大梁彭象升题”。此前看过潮阳棉城文光塔的塔门对联,就是他书写的。在这里忽然又看到彭象升的书法,倍感亲切。
彭象升为影响潮阳的文人、官员,他是河南兰阳人,岁贡,康熙二十五年任潮阳知县。四十七年代理惠来令,时近一年。当他接到乡民申告有强取揭阳双忠庙产业、攫取庙田作物之后,立即亲往调查,申饬*民等不得强取并勒为昭垂千秋。相传清康熙年间,潮阳灵山古寺因多年失修破败不堪,他获悉之后,延请棉城文照堂住持信如和尚担负重修古刹工程。彭象升还在灵山古寺的大颠祖堂左厢外壁约一米高处,亲手植上一株普通环境下难以存活的壁兰。奇特的是,这株壁兰生命力十分顽强,延续至今。
走完卓锡寺,转到附近半山一处摩崖刻石看看,但见几处山岩布满大大小小刻字。印象深刻的有“白牛喦”三个大字。“喦”是“岩”的另一种写法。当年大颠禅师据称就是在白牛岩和韩愈见面、谈禅的。大颠是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对地方佛教影响深远。至今潮阳地方还有灵山寺,大颠舍利曾埋于此寺中的舌镜塔。“白牛喦”三个刻字的附近,另有“佛缘”二个大字,落款标明写此字的拙拙山人时为七十八岁。
看完这些摩崖石刻,继续向上攀登,往金顶寺方向的山坡上,出现一座小型石牌坊,正面书就“武当驾行”四个楷书字体。走到牌坊背面,看到书有“凌宵宝阙”字样。看到“武当驾行”这四个字,立刻联想到汕尾市陆丰县玄武山元山寺中有一匾额“武当归来”,我猜测这里应供奉玄武大帝了。玄武大帝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玄武大帝主征伐,色尚黑,位处北方,脚踏龟、蛇,武功赫赫。当年永乐大帝朱棣十分信仰真武大帝,武当山修建大处宫观,供奉真武大帝。武当山成为真武大帝的大道场,全国各地多有真武庙,推测金顶寺早是道教场所。
从这处摩岩石刻再向前行,就进行金顶寺的领域内了。如今寺内有圆通宝殿,进入佛寺大门之前,佳句不少。如“说如来念如来如是如来”、“求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金顶寺的匾额有“明心见性”、“得自在力”、“心即是佛”,禅宗味道突出。然而,金顶寺中的一屋中,有两窗居然设计成八卦太极图案,明显为道教标识。果然我的猜测是对的,金顶寺一位管理者对我说,金顶寺原本为道教场所,后来才变成佛寺的。原来,金顶寺为开山道士韫泉建于南宋,至南宋末年,邑人吴丙创建“华严法界”佛殿,由此佛、道、释融为一体。
金顶寺的对联在所不少。“升梯暗出三重阙,古像斜开一面山”,这里的环境优美,此联点出金顶寺必须由山梯进入,金顶寺依山而建。“云归古殿开龙气,月照空池见佛心”,则是山寺参禅的写照了。“尊尚玄穹步清虚而登九五”说的是玄武大帝地位至高。“坎北居尊灵钟玄武,离南受祜庆集廷陵”指明玄武大帝的座位朝向。
金顶寺还有大颠祖师法堂。大颠祖师塑像在这里坐着,堂内对联以“大”、“颠”两字起始,“大千世界圣僧创基扬佛法,颠峰浮图明师开拓利众生”。这位佛教大德为惠照禅师嗣法弟子,惠照又为六祖慧能弟子。潮汕禅宗正脉,就从大颠上溯至慧能,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白石岩”刻石一带是东岩摩崖的集中地,金顶寺又为东岩摩崖刻石的另一处地方。但金顶寺的刻石基本是触手可及。走在金顶寺,自己感到读来最好、最能体现金顶寺佛道合一色彩的是这首诗:“玄元深悟参菩提,天恩浩大遍青墀。上登极乐涤肠胃,帝道无愧武当旗。”
金顶寺中,杨钟岳、丘逢甲等的留诗刻在石上,供后人参观。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组“和韵”诗。先刻道人乩原偈,后刻杨钟岳诗,再刻姚喜臣、郑振藻、姚夺标、昆陵杨一鹗等五首和韵。这五首“和韵”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杨钟岳的诗:
薄海波光映碧天,潮阳风景正悠然。
高峰层次凌云起,远树低横向水眠。
却忆留衣寻旧迹,还讶飞锡涌新泉。
杖筇游岳他年事,啸傲东山此日缘。
杨钟岳是清代潮州首位进士、福建布*司参议,有《搴华堂文集》和后裔所编《大山公诗集》。他于康熙二十三年()游东岩。此诗写景手法高超,先写远处大海、县城和山村,再写近处景致,由远及近,从高处险峰至低处丛林,结而寻观留衣亭,欣赏卓锡泉。此诗层次分明,由虚及近,引人入胜。
金顶寺还有台湾丘逢甲、上海庄学忠、清末状元夏同和光绪年间游寺诗,琳琅满目,为佛寺增光。夏同和既是清季状元,并且后来留学海外。夏同和是贵州人,在金顶寺忽然看到夏同和书法,有点意外,夏同和简介如下:
夏同和(—),字用清,贵州省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即现今的麻江县高枧村人。夏同和与康熙年间武状元曹维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夏同和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他为丘逢甲故居“蛰庵”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尤存。
在东岩寺走马观花约二小时,离开东岩之际,正是艳阳当空。抬头南望潮阳,但见山下高楼鳞次栉比,近处深潭幽深难测,再远处,江河如练,良田无限,海天一色依稀可望。东岩,实在让人依依不舍。
——本文载于《人海灯》年第四期,作者陈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