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惠州喊出“办实业打基础”口号,迈开工业立市大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全球优秀资本,支持国企改革改制。
潮涌东江,敢为人先。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旭日集团、伯恩光学、大欣集团、宇声乐器等港台企业在惠州扎根壮大,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本土领*企业茁壮成长,LG、三星、索尼、罗格朗等世界强企业纷纷落户,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崛起于东江两岸,惠州成为大湾区最活跃的产业城市之一。
40余载后,民记走读团走进产业园区、企业车间,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一线,从一个个创新创业故事里,感受“惠州制造”的崛起。
转变思想
把“屁股”掉过来坐在工业“板凳”上
东江大桥、惠州大桥、合生大桥、隆生大桥……当汽车穿梭江南江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随处可见。
40年前,惠州城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原惠阳地委书记、惠州设地级市后首任惠州市委书记邓华轩与第二任惠州市委书记朱友植已是耄耋之年,对惠州发展一如既往关心,对惠州工业起步的那段历史,两老记忆犹新。
年7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当时的惠阳地区快速行动,年2月成立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年2月,广东省批准惠州西湖、汤泉对外籍人士开放;同年12月,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港商一起创办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便是TCL的前身。
年1月,惠阳地区召开工业工作会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明确全区工业发展方向。当年7月,邓华轩任惠阳地委书记,首要工作是统一领导干部的思想,他提出把“屁股”掉过来,坐在工业“板凳”上。
年,惠阳地委作出“办实业、打基础”的重大决策,要求各地大办实业,加快工业改造步伐。“为何要打基础?因为当时惠州没有适合大工业发展的条件。”邓华轩回忆,那时的惠州市区只有一座跨江大桥——东江大桥和“三个一”——一条大马路、一辆公共汽车、一个交通警察,还有“三个不”——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惠阳地委大门口传达室还是一部手摇电话,曾被外商当作古董要求买去收藏。”
要致富,先修路。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惠阳地区相继改造和建设惠州市区的麦地路、惠州大桥和惠淡公路、惠深公路、广梅汕铁路,建起桥东水厂。为改善电力线路老化问题,增建变电站,改善惠州至淡水和海陆丰的输变电线路,门程控电话相继开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
“硬”环境好了,“软”环境也得跟上。对外商服务简化程序,实行“一条龙”服务、“一支笔”审批等措施,各职能部门带着公章来开会,一个星期集中讨论几十个项目,讨论决定后一起将公章盖上,外商一见高兴坏了。惠州吸引力逐渐显现,资本源源不断涌入。年,惠阳地区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居全省前列。
年1月16日,广东省*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广东省调整部分行*区划的批复,撤销惠阳地区建制。原惠阳地区划分为惠州市、东莞市、汕尾市、河源市。惠州市在原县级惠州市的基础上升格为地级市。3月1日,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府正式挂牌。
年3月至年12月,邓华轩与朱友植先后担任惠州市委书记。惠州市委、市*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惠州区位和土地优势,加强大项目带动效应。当时,以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为引领,“90年代看惠州”这句话一度风靡。
“当时主要工作是抓两个建设,一是交通建设,二是园区建设。”朱友植回忆,惠州大力修路建港口,开通民用航空通道和澳头—香港的海上渡轮,为产业发展、对外贸易打下基础;“筑巢引凤”让大工业项目落户,需要大平台承载产业集聚,惠州致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园区。年11月,仲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年5月,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一个地级市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当时在广东是唯一。”朱友植指出,依托两大开发区引进大项目,发挥产业园区火车头带动作用,惠州工业立市步伐越迈越大。
引进外资
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三资”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惠州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三资”企业,从简单接受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到引进外资,主动吸收、消化和创新,组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新型国有企业,创立一批名牌,为工业腾飞打下基础。
年,以“办实业、打基础”为突破口,打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局面。随后,地区直属的4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欧电子有限公司、信华精机有限公司、百汇实业有限公司、柏惠电子有限公司)暨惠山工业大厦开业。
惠港一家亲,港资企业青睐惠州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惠州。年,香港开元公司捷足先登,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创了惠州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之先河;年,惠州引进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均与香港企业合作。由于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加上交通联系越来越紧密,港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扎堆落户惠州。
在旭日集团中国总部,旭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向民记走读团介绍当年“三来一补”办厂的经历:“最开始,在花边岭租了一个平方米的厂房,当月签合同,把机器搬进去,招工开工。不到半年,厂房不够用了,又在旁边盖了多平方米的厂房。不到两年,我们又在桥东扩大生产。之后建了大进制衣厂,不到一年两边的厂就有名工人,可见发展之快。”
当时也有人心存疑虑,问:“杨先生,你们会不会在惠州赚了钱就走?”杨勋回道:“放心,我们一定会留在惠州。”忆及当年,杨勋深有感触,往事如数家珍:“我是惠州人,对家乡感情很深。随着集团出口转内销,打造真维斯品牌,我们综合考察了上海、北京、武汉好几个地方,最终还是决定将总部设在家乡惠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旭日集团向惠州注入的资金已超过3亿美元。
走进大欣集团灯饰展厅,映入民记走读团眼帘的是各式各样设计精美的灯饰。年,看好惠州发展的台商大欣集团董事长张秋进,选择扎根惠州,从事灯饰行业,“当时,我们一次带了50多家灯饰上下游配套企业过来,带动了整个灯饰产业的发展。”
“来了这边后,企业就像吹气球一样,越做越大。”张秋进见证了惠州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就了自身的一番事业。他总结说,“当年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产业转移的机遇,边做边学边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年,外向型经济产值已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近50%,其中全市“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外向型经济的格局初步形成。
自主创新
本土企业茁壮成长见证惠州工业做大做强
在惠州工业不断做大做强过程中,涌现出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也见证了惠州工业通过不断创新做大做强的发展历程。
来到仲恺高新区德赛西威产业园,民记走读团首先走进了德赛集团的企业展厅。令记者和市民感到震撼的,除了照片墙讲述的企业发展史,还有琳琅满目的智能汽车电子设备,以及最新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款就是德赛西威推出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五届铃轩奖评选中荣获‘第五届铃轩奖量产类车联网优秀奖’。”铃轩奖是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中最具权威的奖项,所以介绍起这款产品,讲解员不由充满自豪。
“今天的德赛,已拥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而在30多年前,我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德赛集团董事长姜捷回忆说,德赛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当时主要从事的也不是自主生产研发,而是通过招商引资、借船出海等形式引进跨国企业。
姜捷介绍,从年开始,公司充分利用惠州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国家的开放*策、外资,先后与飞利浦、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建设了30多家外向型工业企业。这些合资企业带来了与世界同步的技术、产品和世界一流的经营管理经验,为德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年惠州市批复组建德赛集团,到年,德赛开始探索自主研发,组建自主产业,这十年的发展策略是搞好“两个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在这期间,德赛自主产业得以建立,通讯产业、电池产业、精密产业等相继成立。
“我们深感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德赛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源,围绕科技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德赛长期坚持的方针。”姜捷说。
彩电、摩托车、影碟机,这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青年结婚必备的“三件套”。也正是在那个年代,TCL王牌彩电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嫁妆之一。而成立于年的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是TCL下属最大的生产基地,彩电年总销量曾雄居全球第一。因此,当民记走读团来到TCL王牌电器的生产基地时,看着那风靡全球的TCL招牌,以及厂区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从年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创立,年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扬声免提按键式电话,到今天形成跨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近40年间,TCL的主打产品包括了不同年代的电话机、彩色电视机、手机,以及空调、冰箱等众多家用电器。
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琪年进入TCL,见证了公司技术、产品不断创新的过程。“当时公司主营的产品还是CRT电视机(即CRT显像管电视),工厂里几乎全是人,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打工仔、打工妹,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年后,随着市场需求和主打产品发生变化,CRT电视机开始逐步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液晶电视。张琪说,这一转变,需要在技术、工艺等方面全面升级,以前是相对简单的装配流程,后来则涉及光学组装,需要技术创新来保证质量。同时,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是大势所趋,企业也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
从上世纪80年代一家小型电子厂、一家总人数不到10人的“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起步,40年春华秋实,TCL、德赛集团已成长为南海之滨的电子信息“巨人”。
转型升级
“惠州制造”声名鹊起成为靓丽名片
从“办实业、打基础”,到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到大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从“外引内联、两头在外”“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到“内外并举”;从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到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生命大健康产业集群,惠州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三产比例从年的55.8∶20.8∶23.4到年的5.2:50.5:44.3,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家里的4K超高清电视、机顶盒,手里拿着的新款智能手机,汽车上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产品……高品质的“惠州制造”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免提电话机、彩电,到最新的5G+8K超高清视频、智能家电、新能源电池、智能汽车座舱,“惠州制造”精益求精,不断转型升级,得到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信赖,打响了“惠州制造”的品牌知名度,成为惠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东江科技园,民记走读团来到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我市汽车电子龙头企业,董事长邹淦荣介绍,“早期我们主要生产激光头和机芯,做到了行业全球前列,后来随着这一市场逐渐萎缩,我们积极转型升级,近年来重点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进行产品布局,拥有较为全面的汽车电子产品线,精密压铸产品中汽车关键零部件种类日益丰富,并积极开拓其他业务板块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起产业链竞争优势。”
“我们已经能与国际一流企业PK了,我对惠州制造的未来充满信心。”邹淦荣给民记走读团讲了一个最近的例子:一家国际知名客户采购用于汽车的微型球阀只有欧洲一家供应商,技术难度很高,因为供应不上非常着急,随即全球范围寻找供应商。当时,华阳和一家日企准备承接该棘手项目,最终华阳胜出,并且充分满足了客户预期的交期和价格,客户非常满意,专程从欧洲赶来道谢并颁发了“创造客户价值”牌匾。
离开华阳集团,民记走读团来到60多公里外的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在这里,光弘科技第三智能产业园不久前刚刚启用投产。走进生产车间,全自动贴片生产线、自动测试生产线、智能物流设施等行业领先设备一应俱全,科技感满满,满足公司5G趋势下消费电子、通讯电子等产能扩充的需求。光弘科技董事长唐建兴介绍:“项目达产后,光弘科技将形成年产超1亿台智能手机的规模。”
与此同时,光弘科技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在越南、印度等地设有生产基地,不断朝着全球领先的EMS(电子制造服务)企业迈进,高质量的“惠州制造”正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亲历者回忆当年
●原惠阳地委书记、惠州设地级市后首任市委书记邓华轩为“办实业”想尽一切办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最初分管农业,对如何发展工业也是外行,于是先行调研。任惠阳地委书记后,我组织调研小组开展调研,跑遍个公社摸清“家底”,提出全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形成调研报告,当时这个报告在地委讨论时差点没通过。
上世纪80年代,惠阳地区要发展工业,必须“从头到脚”改变。年冬和年夏,惠阳地委召开一次三级干部会议和一次地县两级干部会议,重点研究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在会上提出掉转“屁股”,把“屁股”坐在工业“板凳”上,让干部们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
为什么要“办实业、打基础”?当时,惠州道路不通、电力不行、通讯不畅,外商怎么敢投资。惠州开车到深圳要3个小时、到广州要一天,打国际长途电话要到惠州邮电局花两个小时接通。一个香港客商在淡水投资几百万元建了一家加工厂,结果用电是“开三停四”,最后撑不下去要撤资。这怎么行?于是,我们拉了一条高压线,建了变电站,让这些企业留下来。
当时办事程序也复杂,引进一个项目往往要盖几十个公章,外商看到就怕。我们提出权限下放并集中审批,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一周内就要批下来,我对干部说“干不了你就辞职”。各个职能部门带着公章来开会,一个星期集中讨论几十个项目。当时,外商要反映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
●第二任惠州市委书记朱友植惠州工业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提出在珠三角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惠州产业发展明确了思路。当时,惠州主抓交通建设和园区建设,推动大项目落地,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惠州很重视引入“三资”企业,这些企业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惠州最初在古塘坳设立工业加工区,引进一批以电子通信、加工制造为主的“三资”企业,古塘坳工业区也成为惠州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后来,惠州在古塘坳工业区的基础上扩大产业开发规模,建设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府组建五大工业集团,其中TCL、德赛、华阳三大集团成为仲恺高新区的主要企业。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抓大项目抓高新技术推动惠州发展的思路一直没有变,“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惠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惠州历届领导班子不断丰富工业立市的发展内涵,依托大园区引进大项目,继而引进整体产业链,使工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惠州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城市面貌得以彻底改变。
当前,“双区”建设为惠州更好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惠州产业发展要扬长补短,把支柱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把中小企业做多做大做活,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壮大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惠州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
百年惠州知识问答
1.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府什么时候正式挂牌?
A.年1月7日B.年2月1日
C.年2月25日D.年3月1日
2.年惠州一、二、三产的比例是多少?
A.55.8∶20.8∶23.4B.6.4∶55.8∶37.8
C.4.3∶52.7∶43.0D.5.2∶50.5∶44.3
3.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于哪一年创办?
A.年B.年
C.年D.年
4.年,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什么产品?
A.彩色电视机B.扬声免提按键式电话
C.汽车高级音响D.传真机
5.德赛集团的前身是什么?
A.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B.德赛工业
C.德赛西威D.德赛电池
■本版文字统筹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采写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谢宝树刘炜炜
■本版图片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张艺明(企业老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答案在本期找)
●指导:中共惠州市委*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特别策划: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05-2:00:00:0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办实业打基础“惠州制造”强筋骨/enpproperty本文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