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征程新作为广东点绿成金,探索生态文
TUhjnbcbe - 2023/8/22 21:49: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谋生态就是谋发展。广东专注生态文明探索,*的十八大以来,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七年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相比年分别增加41%和3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年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

生态文明度持续更新,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约20%,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建成11个国家森林城市和个自然保护地,超余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以点滴绿意为居民生活打造舒适感与幸福感。新征程,*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广东将坚持使命,持续深入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

全面开花:省内各地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谋发展

日前开幕的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等公布。

广东省韶关市、江门市恩平市、肇庆市广宁县被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市龙岗区、茂名市化州市被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二室陈多宏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协会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这并非广东省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获得的首批荣誉,省内各城市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已然点“绿”成金,硕果累累。

年10月,开平市获批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平市沿着“两山”理论的指引,主动探索形成四种“两山”转化模式:“生态转化、农旅惠民”的大沙模式、“世遗活化、乡村振兴”的塘口模式、“古镇新生、文脉传承”的赤坎模式、“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翠山湖模式。

开平通过立足生态资源品赋,坚持先行先试,以做大做强国家地理标志马冈鹅产业为主体,整合属地优势资源,推出全国首个镇域行*区品牌——“马冈优品”,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同时,推动“塘口优品”“大沙优品”等镇域行*区品牌蓬勃发展,有效促进生态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见实效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在省的统一部署下,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和人民银行肇庆中心支行以绿色金融为基础,共同推动碳普惠制工作向村一级延伸。年11月,来自肇庆怀集贫困村红光村的一笔碳汇拍出逾12万的价格,在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迈出重要一步,这是广东省的新探索。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碳普惠制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而广东省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量最大的区域碳市场,担当改革创新的重任。因此,广东省通过建立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并创造性地将广东碳市场与碳普惠核证减排机制结合起来,为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进行新探索,为脱贫攻坚事业筹集资金,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广东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在珠三角地区重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目前,全省共成功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示范样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双管齐下:不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周末时分,坐落在练江下游的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迎来了不少游玩的旅客,村民走在清澈的河水旁,笑着对记者介绍,在练江整治过后,这里已经成为了网红村。

像东华村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随着练江治理深入推进,许多村子进行了整村雨污分流,并对河流清淤、清漂,在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种上绿植进行水生态修复。

村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起花园、驿站、栈道、公厕等,打造乡村新风貌。并种植番石榴、阳光玫瑰葡萄、优质水稻等,打造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览等,不少村民加入农业种植中,或在家门口的商铺找到了工作,真正改善了生活。而这,离不开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所夯实的乡村振兴基础。

珠三角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受污染严重。一直以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直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依靠法治、遵循法律,增强依法治污意识和能力,以最严密的法治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水污染防治考核体系与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在水污染“预防”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全省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同责、一岗双责、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广东在“防”的同时,着力打好“治水攻坚战”,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实施碧水工程计划、珠江综合整治、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特别是年国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切实履行新一轮水污染防治工作省级牵头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聚力地表水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加快推进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污染治理各项措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治水工作,“十三五”全省水生态环境取得历史性、转折性进展。

全省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广东在GDP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的同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重要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质优良,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稳定达标,确保了“好水更好”。重污染河流污染态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达标基础进一步改善。

过去,茅洲河、练江一度成为珠三角、粤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广东治水的“最硬骨头”,而今已然成为治污典范。茅洲河被国家评为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练江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保持势头:多元环保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水污染防治没有终点。进入“十四五”,广东省以解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生态流量匮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深入实施水生态环境管控、饮用水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治水机制体制等六大重点任务,先后制定实施《广东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广东省碧水保卫战行动计划(-年)》,等总体规划及练江、小东江、广佛跨界河流、韩江等重点流域专项方案,完善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每年印发年度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明确重点攻坚流域及重点措施任务,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强化全流域系统治理。

除了水污染,在新时期探索多元化、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始终是广东省各个城市的共识。

佛山市将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自然生态格局逐步成型,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黑臭水体、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岭南水乡风貌成为靓丽城市名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

汕头市把“打造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包括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策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更绿色宜居、更智能智慧。

河源市旨在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优势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汕尾市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生态优势持续提升: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持续提升林木覆盖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韶关市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统筹划定“三区三线”,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主动作为,全力配合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绿色种养、环保产业等生态经济。

梅州市将坚持走对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机制和实践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征程新作为广东点绿成金,探索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