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下面是汕尾福佬话的一些俗语,读起来饶有趣味,有些还富有哲理。
“张无三日新娘样”。意思是新娘子初嫁时贤惠文静,不到三天就打回原形大大咧咧了。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意思是今年的番薯价格比不上去年的芋,比喻事物在变化,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
“力相有好胀,懒惰吞涎”。意思是只要勤快劳作,吃饭就不成问题;如果懒惰,就只有咽口水的份了。
“排钱过三十夜——够丰富”。旧时大多数家庭都过得拮据,一年辛苦劳作勤俭节约,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有鱼有肉,所以这句话指菜肴比除夕夜的还要丰富,一般用做对主家请客的赞赏。
“三十夜请母舅——汝有人亦有”。除夕,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团圆饭,这时候来请母舅去吃饭,显得有点虚情假意。「汝有人亦有」是回答,带有点不客气的味道,潜台词是「别来这一套」。
“一样生,百样死”。意思是人的出生方式是相同的,而死亡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喻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归宿也不同。
“一样米饲千样人”。指人与人之间各种差别都有,也指在同一客观条件下,由於各人主观努力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筒米吃了筒米来,无情无事当发财”。旧时期,工匠收入不够稳定,但他们守份安命,知足常乐。过年时,汕尾一无名氏工匠写了一副不成对的联在家门口:“筒米吃了筒米来,无情无事当发财”,横批为“平安是福”,此联表达了汕尾工匠们祈求平安,对疾病、天灾、人祸不要发生的心声。
福佬话也叫学佬话,或河洛话。河洛话也就是*河与洛水之间的话,表明了汕尾先民们从中原大地迁居而来。作为“中原遗音”,与普通话相比福佬话保留有较多古汉语成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更丰富的韵律,往往能带给人更准确的表达,例如福佬话中,“春夏秋冬”的“冬”,与“东西南北”的“东”,便不是一个读法,语言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季节的轮转和方向的变换中,家乡话都能留给汕尾人一个明确的含义。
语言学家钱冠连在《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写道“母语(方言)对于人民来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而对于母语是汉语方言的人民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自己的母语方言了”。随着汕尾与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会讲粤语的汕尾人已经越来越多,而讲好普通话对汕尾人也早已不是难事,但“宁卖祖宗田,不忘家乡言”,福佬话始终是汕尾人的精神家园,凝聚着汕尾人的文化认同。
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讲着一口流利的福佬话,穿行在海陆丰的大街小巷,乡音未改,方能步履依旧,汕尾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话。毕竟,总有些笑话,不用福佬话说出来就难以让人捧腹,总有些情话,不用福佬话说出来就没那么让人动容。
正是由于福佬话的独特性,很多外地人初来汕尾,是听不懂当地人讲福佬话的,便是在汕尾生活几年,往往也是只会听不会讲。一些老一辈的汕尾人普通话并不流利,却从不排外,总是乐于用“咸水”普通话跟他们交流,有时候教会他们讲两句福佬话,更是打趣着夸一句“够水”(有能力)。求同存异,包容豁达,于是在语言之外,福佬话还有这样一种说不出的关怀。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旅游看点文:冯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