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季里的一天,居住在广东海丰县(今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的一位9旬老人,接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
这封信件比常见的信件要大,而且信封上也没有来信地址。拆开信件之后,老人发现里面装着的不是信,而是一本16开的杂志——上海《文汇月刊》。
《文汇月刊》杂志
老人和子女们疑惑不解,不过当翻到有折页的一篇文章之时,他们的心情陡然紧张了起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是一篇报告文学,深情讲述了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看着看着,老人和子女们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人眼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子女们说道:“这是三儿,这绝对是三儿!”听到这句话,子女们流着眼泪点了点头。
当时,由于保密工作的需要,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及“黄总设计师”的姓名。不过,细心的老人还是从“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几个字得到了答案,她坚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黄旭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老人才知道30年未见面,几乎与家人断绝联系的三儿子黄旭华,其实是在为国家造核潜艇。
那段时间,老人一遍遍地反复阅读着这篇报告文学,每读一次,老人就哭一次,任由泪水浸湿了衣襟。
老人根本没有想到,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为“不顾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子”的三儿子黄旭华,原来是在为国家干大事情。
想到这里,心情复杂的老人把在家的子女们叫到一起,然后只说了一句话:“三儿(黄旭华)的事情,你们都要理解,都要谅解。”说完这句话,老人又一次泪如泉涌。
这是怎么回事?老人的三儿子黄旭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离家30年,几乎与家里人断绝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功勋卓著的一生。
黄旭华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他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的一个乡医之家。因家世和父母的影响,幼年时期的黄旭华就有了从医的志向,他想要继承父母的衣钵,成为了一名悬壶济世的好医生。
不过,在艰辛的求学道路上,深切感受到国弱民穷的黄旭华很快就改变志向。那时候,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刚刚从小学毕业的黄旭华一度无学可上。为了继续学业,年仅14岁的黄旭华离开父母,他徒步跋涉整整四天,终于来到了因战乱而搬迁到山区的百年名校——聿怀中学。
然而,让黄旭华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聿怀中学搬迁到了山区,也经常受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当时,躲避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空袭,成为了黄旭华和同学们的日常功课。只要防空警报一响,他就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潮涌入防空洞。
黄旭华后来回忆说:“一股屈辱的怒火,在我的内心燃烧。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敢这么猖狂?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我却找不到一块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
当时,黄旭华深刻地意识到,学医根本不能解决国弱民穷的现状,他立志要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出强大的武器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黄旭华辗转各地求学,最终于年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读的是造船专业。
在这个时候,黄旭华为自己改了名字,在他看来,“旭华”就是“旭日荣华”,寓意着中华民族如同旭日东升一样崛起,散发着闪耀于世的荣光。年,黄旭华从交通大学毕业了,他也加入了党组织。
此后,黄旭华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年,表现优异的黄旭华还经过组织的选送,参加了苏联援助中国的几型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在此期间,黄旭华和同事李世英互生情愫,并于年组建了家庭。那时候,黄旭华的工作很繁忙,他完全沉浸在钻研科学技术之中,并且乐此不疲。对于丈夫黄旭华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李世英是非常支持的,因为她知道丈夫黄旭华的远大志向。
年的时候,整日忙碌的黄旭华抽空回了趟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那时候,黄旭华的父亲黄义林(又名黄育黎)、母亲曾慎其都已经60多岁了。看着多年未见的儿子黄旭华,两位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场面,让黄旭华终生难忘。
可是,黄旭华只在家里停留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到工作岗位上了。在分别之际,母亲曾慎其抹着眼泪说道:“三儿,你从小离家求学,又在外地参加工作。我和你父亲的年纪都比较大了,我们都希望你能够经常回家看看……”
听到母亲曾慎其的这一番话,黄旭华感动极了。此刻,黄旭华心里充满了愧疚,因为自己常年在外,根本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道。黄旭华安慰母亲道:“我一定会常回来看看您和父亲……”
然而,黄旭华“食言”了。自从这一次短暂探亲结束之后,从年到年,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过家。在这30年时间里,黄旭华和家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少,而且家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人在哪里,在做什么,过得好不好!
黄旭华剧照
最开始,家人还能通过信件与黄旭华取得联系,两位老人还多次写信询问儿子黄旭华的工作情况。可是,黄旭华很少回信,而且他在信中坚决不说自己的工作情况,只是嘱咐父母注意身体,交代兄弟姐妹们照顾好父母。
后来,家人和黄旭华的联系几乎断绝了。常年没有黄旭华的消息,不仅思子心切的两位老人心情苦闷,就连留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也开始不乐意了。一提到黄旭华,兄弟姐妹们都埋怨他是“不顾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子”。
在这30年时间里,黄旭华的父亲去世了,家人们给黄旭华写信让他回家奔丧,然而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黄旭华后来回忆说:“父亲去世,我因工作忙和保密原因未能回家。那时候,家里人只知道我在北京,只知道一个写信联系用的信箱号码,根本不知道我在哪个单位,更不知道我在干什么。”
在接到父亲去世的信之后,黄旭华痛苦不已,时常一个人默默流泪。可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根本没有向组织和领导说“父亲去世”一事。
有知情的同事曾劝说黄旭华:“要不你请假回趟家吧!”
黄旭华却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也不能耽误工作,我还是自己承受好了!”
那么,在这整整30年的时间里,黄旭华究竟在做什么?让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在黄旭华结束探亲回到工作岗位之后不久,他就被调到了北京。当时,单位领导对黄旭华说,让他到北京帮助工作,并没有提具体任务。因此,黄旭华连行李都没有带,只背了一个小背包就来到了北京。
那时候,黄旭华还以为自己可能很快就回上海了。然而,让黄旭华没有想到的是,他刚一到北京,就被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黄旭华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任务——参与研制核潜艇。当时,上级领导还向黄旭华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要有干一辈子的心理准备,进来了就不能出去,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
二是工作属于机密,绝不能泄露单位名称、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和任务。
三是甘于奉献,要默默无闻,甚至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对于上级领导的这三条要求,黄旭华始终铭记于心。
那个时候,世界各国对于高科技技术,特别是尖端的国防技术,都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
黄旭华曾笑着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我曾天真又简单地构想,核潜艇大概就是将常规动力潜艇从中间剖开,然后给里面加一个反应堆。谁知道,后来才知道核潜艇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潜艇,除了要解决反应堆和潜射导弹应用之外,还必须同时解决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技术问题。”
工作时的黄旭华
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黄旭华和同事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就拿计算手段来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黄旭华就靠着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核潜艇的重力、浮力、动力。
想要将核潜艇研制成功,首先要确保建成后的核潜艇不沉不翻,这就要精确计算出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核潜艇重量过大,就会一沉到底;核潜艇重量过轻,就会潜不下去。另外还有重心这个问题,如果重心保持不了,那么核潜艇就会翻倒。
黄旭华曾回忆说:“成千上万的数据,我们都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然后加以集成,再不断调整配重,每次调整都得从头再算。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我们经常要动员一批人,夜以继日苦干若干天。有时候,为了确保计算结果准确,我们还会分若干组同时进行,如果结果不一样,就得从头再来,直到相同为止。”
除此之外,研制核潜艇的最主要难点,是在核潜艇内部有限的空间里安装数以万计的设备、仪器、附件、阀门,还要通过管道、电缆连接,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做到布局合理,确保核潜艇重心、浮心位置,而且还要方便施工、维修、保养,最重要的是满足海军使用的要求。
在“默默无闻”的30年时间里,黄旭华带领科研人员设计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也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另外,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不断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和科研人员还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问题,不仅为核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核潜艇的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
在黄旭华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年到年,我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这样一来,我国就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年8月1日,建军节,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重大新闻之后,黄旭华和科研人员们都会心地笑了,大家热情地拥抱在一起欢呼,灿烂的笑容挂在他们脸上,久久没有消失。
黄旭华曾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有人曾问:“一般科学家都可以公开自己的课题,一有成果就抢时间发表;而你们,越有成果把自己埋得越深,你能适应吗?”
黄旭华回答道:“我完全适应,保守国家机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何况是核潜艇,更何况我还是党员!”
在困难重重的科研工作中,黄旭华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功勋卓著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黄旭华曾先后于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于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于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黄旭华在葫芦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30年转眼过去了。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关于黄旭华的报告文学。当时,由于保密工作的需要,这篇文章之中并没有出现“黄旭华”的名字,而是用“黄总设计师”代替。
这篇报告文学一经刊发,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惊叹并称赞“黄总设计师”在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中的卓越贡献。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黄旭华也思念起了30年未见面的家人们,特别是自己已年过9旬的母亲曾慎其。
经过一番考虑,黄旭华将这一期的上海《文汇月刊》装在大信封里,然后邮寄到了老家——广东海丰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一广东9旬老人看杂志,才知30年未见面的儿子在造核潜艇。
在那篇报告文学中,提到了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曾慎其老人正是通过这个信息,才肯定“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的三儿子黄旭华的。
后来,妹妹将母亲看到杂志之后所说的话——“三儿(黄旭华)的事,你们都要理解,都要谅解”,转述给了哥哥黄旭华。黄旭华听了之后,忍不住哭了,他深深地感谢母亲,感谢默默支持自己的家人们。
后来,黄旭华于百忙之中回到广东海丰县老家,他在父亲的墓碑前长跪不起,口中哭喊道:“不孝的三儿子来看你啦!儿子不孝,相信你和母亲一样,也能理解我、谅解我!”
有人曾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黄旭华回答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孝,我虽然没有遵守常回家看看的诺言,但我恪守了要严守工作秘密的承诺,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理解、谅解我的。”
黄旭华一生获奖无数,在身份公开之后,他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获了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年9月17日,黄旭华被授予我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年1月10日,黄旭华又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如今,作为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已经年过9旬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晚年的黄旭华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让我们向功勋卓著的黄旭华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