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雄厨师烹饪当地特色菜“梅岭鹅王”。南方日报记者陈锴进摄
■协调发展山海跨越
“80后”郑银彬是广东伟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事业部副总监,如今他的MBA课程已经上了一个月。此前,他从未想到自己的夙愿竟在“家门口”的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轻松实现,“这下不用周末往返,读书、工作和家庭都可以兼顾”。
在“家门口”就享受高质量民生服务的还有朱素芬。今年80多岁的她前不久因突发脑卒中被医院进行治疗。她记忆中“有钱去广州,无钱去贺州”的看病史成了老黄历。
十年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地市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加快建设,边远山区百姓“大病不出县”……用发展之力筑民生之基,广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性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韩安东
就业有保障
“三项工程”实现纵深发展
村民放下煤铲,掌勺当起大厨,这是梅州市城东镇玉水村推动“粤菜师傅”工程的生动写照。如今,玉水村全村人中多人在外担任厨师,每年带回家乡的收入超万元,昔日“煤炭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借着政策东风,如今梅州通过打造“厨出玉水”品牌,以“名村带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成名厨”模式培养人才,让越来越多客家菜厨师从客家之乡走向全国各地,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年以来,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满足“大需求”、促进“新发展”,助力城乡之间、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之间缩小差距。
“粤菜师傅”工程方面。在潮州,全市已累计培养潮州菜乡村厨师1万多名,曾带动近名贫困劳动力成为职业“掌勺人”。今年首创“粤菜师傅+创业培训”模式,培养出名烹饪技能与创业能力兼备的“潮州菜师傅”创业创新带头人。在梅州,《梅州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印发,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村民参与”的形式,培训高技能烹饪人才。在汕尾,市人大采取票选制连续三年将“粤菜师傅”工程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晨洲村、桥冲村、新山村等8个省定红色村建设“粤菜师傅”乡村特色培训点。
“广东技工”工程方面。在清远,充分利用省职教城职教资源,扎实推进职业技能认定,在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广州赛区)中奖牌数位列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名。在揭阳,立足揭阳技师学院,形成产业有需求、专业有保障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广东技工”与揭阳制造共同成长。在茂名,人通过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涵盖了三华李、荔枝龙眼、化橘红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南粤家政”工程方面。在湛江,市家政行业从业人员5.8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占80%。首创“南粤家政”超市“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造融合养老服务、保洁清洗、产后康复等10大服务板块的家政服务超市,提供岗位个次,吸纳就业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在汕头,重点推进母婴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服务等培训,倡导学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共开展培训2万多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3万多人次。在韶关,推动创建“丹霞月嫂”“兰乡月嫂”等一批家政服务品牌,累计开展家政类培训人次、带动就业创业人次。
三项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培训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万人次;累计培训乡村工匠8.2万人次,认定农村乡土专家人,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74万人。
同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已建成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76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个,累计举办近百场高层次人才下基层活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超18万人就业。
百姓“有医靠”
医院地市全覆盖
“那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县域落地推行的有力体现。”回想起去年5月的一台手术,医院心脏手术专家曹勇历历在目。那是曹勇与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曹向戎合作的一台手术,成功为一名六旬老人进行了心脏搭桥。
过去,医院的“禁区”。为回应群众就近治好心脏病的强烈需求,医院借力“外脑”,医院各个专科领域的顶尖专家指导手术,实现与国内先进技术的对接;同时,将医疗骨干送到北上广的医疗中心进修学习,培养专科化本土人才,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专科建设类型。
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介绍,该院已提前4年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目标。年3月,该院还成为了广东省第二期医院医院。
如今,广东已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医院全覆盖。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共建设18家医院,还布局建设了汕头、湛江、韶关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为推动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百姓看病难等问题,广东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增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目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覆盖至70个县(市、区),覆盖常住人口约万人。
在河源和平县,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百村的实现,有效缓解了基层分院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局面,填补了村级心电诊断的技术空白;在阳江阳西县,医院、镇卫生院和个村卫生站,实现了县域内检验检查共享和服务同质化,让群众“小病不出镇”。
如今,广东统筹超亿元全面完成县、镇、村基层医疗机构改造升级,全面升级建设人口大县的47家医院水平,改造建设医院、标准化建设家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建设1万间村卫生站。
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战略蓝图正在照进现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看得见”的优质就医条件让当地居民不用再舟车劳顿奔赴省城看病。当前,全省市域内住院率、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高校平地起
人才“根据地”扎根粤东西北
回想到去年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启动区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时的场景,该校教师刘镇洲感慨万千,“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汕尾校区的建设不易”。
“村委会里办大学、鱼塘蚝田建高校。”从打下第一根桩到迎来首批新生,华师仅用时1年便完成汕尾校区建设,让革命老区汕尾市有了第一所本科高校,也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双一流”大学和“工程”大学扎根办学的校区。
而在粤北清远,省职教城的建设速度同样令人称叹。自年建设进入快车道后,仅用时2年多,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省职教城已具规模。目前进驻高校已达10所,在校大学生约10.5万人,预计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近3万名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省教育系统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职业教育坚持“扩容、提质、强服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近3年新增高职院校8所,实现21个地市高职全覆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潮州技师学院打造“文化技工”培养示范基地,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把工夫茶、潮绣、潮州木雕等融入专业建设中,加快非遗技能人才的培养;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去年迎来首批新生,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师生参与茂名地区各类新农村改造建设项目产值达1.8亿元,为茂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超万人。
高等教育坚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全省高校由年的所增至年的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全覆盖,补齐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瞄准先进材料、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为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与惠来临港产业园提供人才支撑;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聚焦“金融+”,为清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优质金融人才;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同步启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学位层次的招生,助力阳江高质量发展。
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广东实现教育质量规模全面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在补齐短板的过程中持续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统筹:赵文君
数说发展
●年全省民生支出达到1.28万亿元,重点向“一带”“一区”和农村基层倾斜,逐步补齐欠发达地区民生保障短板
●年起省财政投入亿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设18家医院、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
●年起省财政投入超70亿元推进欠发达地区高校建设,汕尾、阳江、清远、揭阳4个地市拥有当地首所本科高校,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全覆盖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近3年新增高职院校8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高职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