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气象文明跃升,靓丽明珠添光彩汕尾特刊
TUhjnbcbe - 2024/12/13 17:52:00
                            

新时代呼唤新风尚,新风尚昭示新气象。

近年来,在汕尾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一批村史馆、文化礼堂、爱心食堂等设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的支持下陆续落成,精神文明建设硬件保障更加完善有力。与此相呼应,一系列陈规陋俗也相继被破除,婚丧嫁娶从简操办、奠仪贺仪回落,攀比迷信等不良风气低头……“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的俭约,正成为这座善美之城的新潮流。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水平也实现跃升,这既是汕尾勤修“内在美”的初衷,也是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重要意义。开展移风易俗,出发点是为民,关键点在靠民,落脚处是惠民。

为民减负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红白喜事图个热闹本无可厚非,但若由此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便会“变了味”。陆丰市桃围村村民陈大伯说起前两年儿子办婚事的细节还记忆犹新。“酒席摆了40桌,一桌就得花多元,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当问到为何不压缩酒席规模,选择更经济的档次时,陈大伯说,“不多摆几桌,不点贵些的席,容易被亲朋和乡邻笑话。”有调研数据显示,设席20桌保底,每桌元起步,这种现象在过去的汕尾绝非个例。

摆席贵,吃席也不便宜。桃围村一名村干部透露,在当地,以往参加婚宴所随的“份子钱”通常都得元起,困难户可以减半,但“优惠”后仍几乎是他们所领取低保金额的近三分之一。“一张请帖,半月拮据”,这样的“人情债”对许多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

红海湾开发区马巷村吴先生的孩子,几年前考上名牌大学,家中长辈高兴之余,就张罗了一顿“升学酒”庆祝。吴先生说,席间他的孩子收到多位长辈的红包,金额从元到元不等。“大家都觉得,谁给的红包越大,显得情分愈重,对晚辈的期望愈高。”吴先生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

在过去,汕尾还盛行厚葬之风。城区军船头村村民林先生说,几年前家中老人辞世,丧礼上请来乐队吹吹打打,光这一项就花去近2万元,再算上请来僧道、主持、摄影师以及设宴招呼前来吊唁的亲朋等各项支出,共花费逾10万元。林先生认为,这些钱花了,逝者走得才够“风光”,“大家办白事花销基本都不会少于这个数”。

据《汕尾统计年鉴》,以年为例,当年汕尾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元,而操办一场丧事的费用是这个数字的近5倍。诚然,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让生者“破财”,甚至陷入因丧返贫之虞,却未必是逝者所愿,更加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风气。

铺张浪费、大操大办、高价礼金、人情攀比……从新生儿出世,到为老人送终,以往汕尾地区客观存在的这些不良风气,其影响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多个节点,既有悖中华传统美德、有损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也浪费了社会财富,阻滞了当地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我们希望社会风气能好好转变一下,这样大家的负担都能减轻,外面的朋友也会更愿意到汕尾来游玩、发展。”“让家乡文明起来,下一代才会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汕尾当地人民群众翘首热盼家乡摆脱旧有面貌,一展全新形象。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势在必行。

位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尾村的农会旧址修缮一新后,村民时常到这里寻觅属于这片乡土的红色记忆。黄小斯摄

改变靠民生动实践倡导新风

移风易俗,首要和难点在于如何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移”走民众落后的、不适应新时代的陈旧观念,让社会新风吹拂进大众心中。汕尾正是紧紧围绕市民群众这个中心,让他们“动起来”,移风易俗活力倍添。

“好故事”+“好声音”,叠加效应让说服力、感染力更强,汕尾市首届“弘扬红色廉政文化、培育良好家风家教”演讲比赛就是这样一个鲜活案例——来自全市不同领域的12名选手跨界交锋,同台讲述对红色廉政文化的感悟和对培育良好家风家教的见解,这在全市历史上属首次,在市民群体中引发热议。“文明要行动起来,也需要传播和表达,讲好廉政故事,对引导正面的社会风气很有意义。”来自汕尾市税务局的一名参赛选手说。

理不辩不明,越辩越明。一些传统风俗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亲身感受体会的群众最有发言权。陆河县新田村就把话语权交给村民,组织了一次“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弘扬美德建美丽家园”大讨论活动。一番“头脑风暴”后,大家就抵制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节俭是福等话题热烈讨论,并形成了遵守文明市民公约、带头革除生活陋习、培育良好家风、共创文明和谐乡风民风等共识,还签署了履约承诺书。在这之后,更多的村(居)行动了起来,一股热议新风、倡导文明的热潮,在海陆丰大地上传播开来。

“请人吃饭,不如做做慈善”。以往,汕尾许多村子都有类似于粤西地区做“年例”的风俗,即在一些重要节日设下规模盛大的筵席,并邀请来宾享用,以示情谊。如今,这部分请客用的资金越来越多地投入到其他更有意义的领域。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东洲中心小学的多名乡贤校友,就将这笔招待费全数捐给母校,为孩子们购置了空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作为“排头兵”“先锋队”,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汕尾的党员干部先行一步、深入一层,传递了更多的正能量。

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神庙神龛几乎村村可见。但随着乡村振兴发展,中心范围不断外扩,部分此前兴建的神庙神龛既影响村容村貌,又阻碍了交通。为此,开发区党员干部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提前做通群众思想工作,随后对全区范围的神庙神龛进行了综合整治,让各路神仙“合署办公”,引导民间信仰走入“健康轨道”。数据显示,年以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成功迁移处神庙神龛,周边平方米的环境得以清理复绿。

取信于民,民必从之。集中整治成效显现之后,居住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旅游区附近的20余户民众,自愿将位于游客集散中心旁的自家坟茔迁走,为景区建设美化出力。

从自发参与到有序组织再到形成制度管束,移风易俗在汕尾的开展愈发深入。年12月,《汕尾市文明行为条例》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移风易俗相关内容也被写入其中。海丰县出台了《海丰县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其中的“红十条”“白十条”极具代表性。“红十条”内容覆盖了婚事、生儿育女、升学入伍、庆生祝寿、乔迁新居、庙会等喜庆事宜,提倡不设宴、不送礼、不收礼;“白十条”则对燃放烟花爆竹和抛撒“纸钱”、酒席、安葬等方面作出了指引。“上限”一明确,监管起来就容易了许多。同时,汕尾各县(市、区)相继出台指引文件,移风易俗实现了“规矩自己定、事情自己办、监督自己管”,从“软任务”真正变成了“硬约束”。

以文惠民共享文明建设成果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是移风易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以来,汕尾始终奔着这一目标坚定前行,强化资金保障、兴建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全方位、多维度地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明“增值”。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年7月,汕尾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和市慈善总会联合发起成立了汕尾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探索政府、社会双向互动参与文明实践的新模式,吸纳包括各级财政支持的“种子资金”以及广大社会组织、在汕企业、爱心人士捐赠的“公益资金”等,移风易俗有了更充足的经费保障。目前,这笔基金登记捐款已超过万元。

昔日卫生死角华丽变身,改建为古树公园和党建文化广场;原本的村民议事场所被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文化讲堂和村史馆,村委会旁还开办了一座爱心食堂,由老年人服务中心改造而成……设施应有尽有,活动多姿多彩,平日里村民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海丰莲花山下的顾莲峙村,正是汕尾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处缩影。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精神文明传播的空间,也是村民常来“充电”的地方。“周末时村子里的小孩子经常来这里,这本书他们看得津津有味,这类书籍采用连环画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小孩子也容易接受。”新望村(顾莲峙村所属行政村)党支部书记王秀国指着图书架上的一本《铁道游击队》连环画说。为了让更多民众能够享受优质的文化资源,仅年,汕尾就打造了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

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人。走进顾莲峙村村史馆,平地上摆放着刨地、除草、晒稻的各类农具,无声地倾诉该村的农耕文化,墙上挂着的戏服展示着村里白字戏戏班走乡串里的历史。王瑞是顾莲峙村的返乡农民画家,在村里建立了自己的写生创作基地。他说,正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看戏班的人画戏剧布景,耳濡目染下才走向了画画的道路。而今,每次走进村史馆这个了解父辈、了解自身、了解历史的窗口,他的乡愁记忆总会被唤起。

作为一个拥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顾莲峙村的环境卫生是个大难题,大风经常刮落古树公园的树枝,给清扫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为了保持村貌的整洁,村里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各个文化阵地的清洁和管理,只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气象文明跃升,靓丽明珠添光彩汕尾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