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堂一词,善字当头,究其字义,是指兴办慈善活动的场所。善堂作为粤东地区带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如今在汕尾等地依然保留完好,并在新时代中孕育出了本土特色,成为汕尾人自我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
起源:大峰祖师的慈善事业
宋大峰祖师像大峰祖师,北宋末年天津著名高僧,真名宋大峰。据《天津县志》只知其来自安徽,不知其生平。但民间传说,他俗姓张,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原籍安徽徽州,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后列位进士,当过浙江杭州县令。为官几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弃官遁入空门,法号大峰。
公元年,大峰法师从福建云游到现今的潮汕地区。时逢干旱,瘟疫流行,不时可见陈尸在路上,大峰看到这种情形,于是设坛于狮尾石(今大峰石)为百姓祈福,并采药为民众治病。
当时,练江连通大海,水流湍急,两岸阻隔,时有覆舟溺死乡民之事发生,大峰祖师急乡民所难,立愿建起和平桥,以通往来。他亲临江边量度江水深浅高下,四处奔走,募众出资。他到福建募捐三年,筹集了一笔捐款,返回潮阳建设和平桥。建炎元年(),当桥建至16孔,只差首尾4孔就完工时,大峰因年事高,操劳过度而圆寂。大峰圆寂后,人们为他这种舍己利人的精神所感动,齐心协力继续他未竞的事业,终于建成了和平桥,方便了此地交通。
大峰乐施好善的行为,受到当地人的推崇。兴建善堂救助弱孤者,成为许多潮阳人的善举,后来善堂理念更是推广到了整个潮汕地区,形成善堂处处可见的独特景象。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称赞说,岭表构建善堂崇祀祖师,几无处无之。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潮汕各类善堂有多处,大都以大峰祖师为号召。可以说,大峰祖师就是善堂的鼻祖。
现状:从宗族组织到慈善机构
陆丰大德善堂千百年来,善堂弘扬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宗旨,奉行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敬惜字纸等善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善堂逐渐演化成集释、道、儒文化于一炉的民间自发的带有宗教、宗族色彩的慈善救济机构。汕尾如今尚存大小善堂数十座,如红海湾海丰善堂、碣石善堂、大同善堂、同德善堂、永德善堂、同信善堂、仁庆善堂、福德善堂、水墘五福善堂、明博慈善会海丰善堂、德志善堂等。
各处善堂尊崇大峰和尚立善堂,行善事,利己即利人,救人必自救,积善之家,天必赏之的遗教,以济世利人为宗旨,至今在当地积极开展和推行各种慈善工作。
海外: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近代汕尾地区的善堂与信仰随着出海谋生的民众向东南亚等地传播。汕尾人背井离乡之时,往往捧着家乡的庙堂香火一同前往。大约年前后,大峰祖师圣像传至泰国,泰国华人设坛建庙,以续香火。海外华人聚居地,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先后出现了善堂机构,他们大多在地方上的慈善教育发挥不少作用,甚至影响深大,另外当故乡有难时,也是八方来援。善堂多少成为团结联系华侨与故乡、祖国的纽带。
善堂的慈善与信仰是海外华人的凝聚力。海外善堂的基本理念和施善活动大体相同,发扬大峰祖师的慈善精神,救贫济世,成为海外华人的生活内容,也是其漂流在海外时心灵的重要依靠。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善堂文化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确实,善堂以宣扬为善至乐为主旨,与儒、释、道三教教义同源;善堂的楹联、碑记也蕴含着以儒释道、以道解儒的哲理;独特的善堂音乐,既有佛的梵音,也有道的颂曲,更糅合儒家礼乐;汕尾的善堂文化,融儒释道三家精华,凝练为一个善字,又与汕同音,汕人向善,蕴含着汕尾人对慈善的理解与信念。
文:冯嘉炜
图片来源:潮汕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