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汕尾的陆丰市境内西北部,境内群山环抱、山地交错处,有一片平原沃野平坦空旷山坡地长,百草丰美,绿树小河,五谷饶熟,一个形如雄狮的小山岗收入眼帘,小山岗上卧榻着古朴儒雅的村落。它就是“汕尾市十大美丽古村落”之一的大安镇石寨村。
小山岗高几十米,纵横几百米,却是峰阜,坑谷分明,俨然名山巨岳之模型。雄狮首尾相顾,蓄势待发,生机盎然。石寨先人辛勤开拓,就地取材,采石筑城。石城在建筑风格上属于潮汕民居,但又有客家围屋的影子。据说,这里的三世祖顺治十六年(年)己亥科进士黄易觉得村名若称寨,毕竟显得小气,遂称为“石城”。只是不何时起,石城又被人们叫做石寨。
石寨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相传最初为石、陈、谢、黄姓人,至明末时,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石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其中西门为正门,它的上方书写着一块“石城”的石匾。石城二字为三世祖黄易的手迹,字体古朴,苍劲有力。关于这位三世祖黄易,他是一位爱民忠烈的官员,清廷的“迁海令”造成东南沿海民群“卖妻鬻子、苟活旦夕,离迁他乡”,便冒死上“奏开界疏》,为民请命。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黄易坚贞不屈,支持朝廷平叛。康熙十六年()年,病死于福建军中。临终前,赋诗一首:“浩气追太古,丹心照太虚。君亲恩末报,惭读圣贤书。”康熙为表彰其忠烈,赐谥“忠贞”,并亲拟“烈士成仁,赉志而殁,忠臣报国……”的祭文,并遣宫廷画师将黄易画像永存,分别在福建及黄易家乡建祠纪念,享春秋两祭。
“石城”城墙高约十米,环山而筑,宏伟壮观。城内民居依山势建筑,阡陌交错,三街六巷井然有序,呈蜘蛛结网形状。各暗渠由高到低汇入环城巷道主暗渠,再流向寨外直通鉴湖。倘若碰到淤塞,即翻起条石,清理便极为方便。合格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石寨村对风水学的讲究与实践,使寨内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徜徉于石寨内,可见一座气势壮观的黄氏家庙,它修建于清初,面积约平方米,大门口上方有一题“清标彤管”四字的牌匾,为清乾隆三十九年钦定的。室内雕梁画栋,陈设呈现一种人性化特征,给人一种人文儒雅的气息。自所以有种气息,应该和石寨村民尊从“唯有读书高”古训有关,追求科举仕宦和儒道伦理精神修身齐家。明清时曾出过三进士、七举人,有“文墨乡”之誉。据考证,自嘉庆至道光的五十多年,该村的太学生共98人,至光绪初期考取贡生、廪生、庠生功名的不胜枚举。时至今,村规中仍有嘉奖读书优秀的条款,崇文重教依然是石寨村不变的传承观点。目前,该村小学入学率%,初中97%,高中85%。现全村共有大学生多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6名,留学生10多名。
石寨村的春冬两祭至今仍是村内的头等大事。春祭于每年正月十六日在新寨黄氏家宗祠举办,冬祭在石寨黄氏家庙进行。其仪式与内自清代以来基本保持不变。拜祭三天期间,石寨村人及海外宗亲都会回来,村里还邀请地方戏团演出,呈现一派节日的欢乐景象。旧时的石寨村城门内外广场,曾树立28座各式各样的石旗杆夹。每逢佳节,旗杆上升起各种功名的旗幡,蔚为大观,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只可惜这些石旗杆夹在“文革”时被毁坏殆失。
石寨村自然风光秀丽,有闻名遐尔的石寨“八景”分别大树银王,魁亭夜月,蜘蛛结网,龟山列案,象鼻激湍,四水归湖,仙人古迹和留峰倒影。在这些别致雅兴的词语中可以窥视到石寨的。
走在石寨的石巷石道,会油然而生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这里的一树一石,一庙一匾,湖光山色,万般美丽,一份永久古朴儒雅弥漫于心里,穿越古寨的烟雨,浮动着一片片令人喜爱向往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