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四十年的大发展,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面貌,也改变了各省之间、省内地区之间的格局。在这之间既有嫌隙,也有竞争,但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受历史沿革的变动、文化背景的隔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次有风吹草动,便有会一些新的声音出来,其中最频繁的就是城市合并了。
在“城市合并”之前,有一个概念更为热门,就是城市间的“一体化”,出镜率比较高的如苏南的“苏锡常一体化”、珠三角的“广佛一体化”、湖南的“长株潭一体化”、河南的“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和陕西的“西(安)咸(阳)一体化”等等,有的以电话区号为先导,有的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还有的打历史文化牌,但最终都归结到了经济发展这一点上。
一体化到最后有的开花结果,有的落花流水,还有的则一地鸡毛,但这并不妨碍其升级版概念“城市合并”的提出。这次声音最高的则是“大潮汕”。“潮汕”这个字眼,在行*区划、文化、语言和民系上所指都略有不同,现阶段大多指的是广东境内的潮州、汕头和揭阳三地市,历史上某些时候还分别涉及到汕尾市的一部分、梅州市的丰顺以及闽南漳州的某些区域。
相对来说,潮州、汕头和揭阳三地市具有大致相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也属于同一行*区,看似合并到一起似乎理所当然。不过,这些条件并不是必要条件。合并要有目的,这个目的不能是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然历史上被打散的徽州一府六县最有理由合并。
所以,所有搞一体化或合并的无不是为了抱团谋发展,发展什么?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这个发展既要对合并对象有利,也要对所在省份和整个国家有益,不然这个合并就算成功,也不能长久。事实也的确如此,当初潮汕地区一分为三,也不过是为了各自谋更好的前程,而不是出于习俗各异或语言不通的缘由。只是自分开近三十年来,三地市的经济有发展,但并不算理想,远的不说,跟近邻的珠三角来说,可以说被远远抛了在后面。尤其汕头,GDP在四大经济特区中排名垫底。总体来说,当初分家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至少,从旅游业上就可以看出来,三地市空有粤东北漫长的海岸线,以及浓郁的历史文化和叫得响的美食,却在吸引游客和景点开发等多方面远远落后于珠三角。
当然,珠三角的腾飞自然有其先天的禀赋条件。那么比之珠三角,潮汕地区缺少的那些条件合并后就会有吗?也未必。最明显的或许会解决行*分割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但施*效率就会提高吗?“抱团”的潮汕人在三市合并后就会更加团结?会自动成为“新潮汕人”,而不是会说“我是潮阳人,跟你们惠来人不一样”这样的话么?会不会在新城市命名上争执不下?会不会把市*府定在汕头,潮州人就不答应,或者把市*府搬到潮州,揭阳人就不高兴呢?
还有,有时“抱团”也可能意味着“排外”。合并后的潮汕,会不会排外?别人来投资,是否欢迎人家在潮汕赚钱?在投资*策上,对本地人和外地人能不能一碗水端平?有没有想过,为何那些成功的潮汕人大都是在潮汕以外的世界闯出了一片天地,而在潮汕本地就成不了龙?在以往的一体化或合并中,强强联合或一超多强的情况下成功的案例较多,潮汕三市显然不属于前者,但如果勉强归入后者,那么如果汕头自身不强的话,又何谈带领合并后的大潮汕做大做强呢?如果是“弱弱联合”,难道又要回到“等靠要”的轮回么?
所以,潮汕三地合并并非不可能,但要明白,如果合并解决不了现在阻碍发展的问题,那么就要考虑有没有劳民伤财搞合并的必要,在保持现有行*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和产业合作可能更为现实。可以先从容易的开始,比如公共交通一体化,比如旅游资源共享开发,比如体育赛事合办等等。当然,这个合作也不限于潮汕三市,省内,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要放开。也许,潮汕地区需要的不是合并,而是解放思想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