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业,这是城市引进人才要面对的课题
只有产业链闭环、创新闭环、*务服务闭环互动融合,才能真正激发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
在疫情形势趋于平稳的同时,一场诸多城市参与的“引才”热潮正悄然涌动。求才若渴的除了万亿级的老牌一线城市,还有力图实现弯道超车的二三线区域中心城市,甚至一些四五线城市也希望通过大量引才来加快发展步伐。
随着各大中城市的*策跟进,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物质奖励或者本科落户等户籍*策已经大同小异、彼此趋同。
引才、留才、用才*策如何做到精准?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首先要具备人才*策稳定性、人才与当地发展匹配度、城市人才治理能力的三个条件,还要培育形成产业链闭环、创新闭环、*务服务闭环,才能把人才吸引来、留得住、用得好。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产品部工作人员在介绍稀土釉陶瓷产品(年6月25日摄)贾立君摄/本刊
缺才焦虑驱动精准引才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二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二季度就业市场复苏显著,招聘高峰延迟到来,人才需求环比增长57.2%,同比增长14.8%。
在今年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背景下,抢抓机会“抄底”引进储备人才是不少城市的共识。记者了解到,多地的引才目标瞄准硕士、博士等更高学历层次人才。
比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提出“三年招千名博士”的目标,开出年收入保底35万元、家属和子女享受配套服务、落户事宜开通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优惠*策。
而同属于粤东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汕尾市则开出更高“价码”。除执行国家及省*策规定的薪酬待遇外,全日制博士、硕士分别可获得生活补贴与住房补贴共75万元、20万元。
将目光瞄准中高端人才的背后,是“缺才焦虑”正在二三线城市中蔓延。比较而言,二三线城市人才底子薄、基础弱,想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弯道超车就必须大规模引才。
汕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永河告诉记者,当地人才队伍结构亟待改善。33家A股上市企业、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急需高层次人才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靠企事业单位单打独斗很难招到大批量对口人才。
这种求才若渴与各地布局的城市发展新目标紧密相关。汕头此次招聘的重点是理工农医专业人才,动因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化工、医疗、教育等产业。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看来,当前,城市引才已走过简单粗放型发展阶段,迈入比拼城市内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广东这样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地区,人才引进首先要解决“人才好不好”“人才活不活”的深层次问题。
“引才*策应从拼人力物力财力向拼创新红利、研发红利、设计红利转变,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才能级和人才活力。”孙锐说。
引进人才三条底线
结合调研和专家采访,记者发现,进一步提升城市人才能级和人才活力,首先应完善三方面*策体系。
第一是人才*策持续稳定。
曾有城市为吸引人才一度放开落户,但因错估城市承载能力,96小时内4次变更条件;也有地方引进了人才后*策跟不上,既浪费了人才,又消解了引才*策的积极初衷。
高质量*策和相关保障的稳定性是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因素。“市委拿出个市级事业单位周转编制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林永河说,这样的*策就具有较高吸引力。
第二是人才与当地发展规划、阶段尽量匹配。
在前几年的“抢人大战”中,不少城市以普通大专为学历底线、选人时较少考虑对接产业需求。多位受访者分析,这种引才更多是为了扩大人口基数、提升平均学历和打造城市形象,有的甚至潜藏着绕过限购门槛、刺激房地产市场的目的,重点是人,不是才。
“要让人才引进与当地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广东一位资深人才工作者说,要注重结合人才水平和市场需求,看人才在本地重点产业领域是否帮助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填补“卡脖子”技术的空白等战略考虑。
第三是城市激励、服务人才的治理能力尽量完善。
“仅用高薪不可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林丹明说,相比优惠*策和福利待遇,中高端人才更看重城市的发展潜力、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受访者认为,引进人才需要在树立良好用人导向、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等方面精准着力,再辅以经济上的激励、生活上的便利。
关键吸引力在打造“三个闭环”
截至8月31日,共有名博士、名硕士报名汕头引才计划,当地已确定第一、二批博士聘用人选名以及第一批硕士聘用人选名。这些博士绝大多数并非本地外出学子,广东省外籍贯的占85.7%。
“我更看重工作平台、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来自甘肃的博士生冯婓说,他刚与汕头市发展计划研究所达成就业意向,“汕头的人才*策对今后的配偶工作、孩子上学等都有具体保障措施,对年轻人来讲很有吸引力。”
什么是城市对中高端人才最关键的吸引力?记者调研发现,人才看重的是“三个闭环”:
第一环,产业链闭环。年回国创业、已是深圳市绚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林海晖说,所在区域能在三小时内完成产业链全链条配套供应,就可能更有效吸引高端创新创业者。
第二环,创新闭环。在多位受访者看来,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城市应加快培育适宜人才创新的土壤,特别是对于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应给予更宽松的环境。
孙锐分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互动融合,能加倍激发人才的支撑作用。他建议,不同城市可结合实际,错位布局,建设机制灵活、功能齐全、产业配套的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与地方特色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高地。
第三环,*务服务闭环。多位受访者说,良好的*务环境、有序的法治环境不仅能为发展保驾护航,更能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从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转变。
孙锐认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应繁荣科技服务和人才服务产业,建设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管理及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打造人才发展法治建设先行区。
受访者也指出,对二三线城市来说,打造像一线城市那样的产业、创新和*务服务环境非一日之功,但可探索扶持支柱产业和项目、为人才提供智慧转化平台等。
“只有在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配套*策等方面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在搭建人才舞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持续着力,练好城市引才内功,才能‘以才引才’,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孙锐说。(记者詹奕嘉*垚孟盈如)